游客

纽约时报:硅谷企业兵败中国 但硅谷文化已落地生根

游客 2016-12-05 11:10:30    201182 次浏览

据《纽约时报》报道称,最近几年,中国科技产业欣欣向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科技企业在网络上做得比美国企业还要好。中国既不主张反抗,也不主张破坏,中国年轻企业家、投资者只好向硅谷学习,寻找灵感。中国科技产业模仿硅谷,建立了一个网络,让创新者迎合投资者,这个网络包括了孵化器、加速器和VC。

许多时候,他们抄袭的模式在硅谷从未成功过,中国人的理解是间接的。姚叔齐(Yao Shuqi)只有28岁,他是一名企业家,他将《硅谷海盗》作为前进动力。《硅谷海盗》是一部1999年推出的电视电影,讲的是盖茨和乔布斯的故事。

姚叔齐说:“曾经,我想找一名技术过硬的合伙人,发现要找到很困难。”2013年和2014年,他至少将《硅谷海盗》看了10遍以上。姚叔齐还说:“我当时在想,《硅谷海盗》里的人是怎样寻找合伙人的。我翻来覆去看,学到了许多东西。”

虽然硅谷在中国展示了雄厚的软实力,但是这种力量不可能帮助谷歌等公司进入中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渴望拥有自己的影响力。虽然中国正在创新,但是中国的“网络复兴”主要还是在境内发生,中国渴望建立在全球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

不只如此,硅谷还为中国提供一种模式,指引中国培育出新型商业领袖、政治家和思念领袖,类似于马斯克和彼得·泰尔(Peter Thiel)。中国科技产业已经出现一些知名人物,比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小米创始人雷军。

百度也向硅谷学习。徐勇(Eric Xu)是百度的联合创始人,上世纪90年代,他曾经制作一份与硅谷有关的文档,试图将公司打造成非结构化、精英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方式正是百度创始人所追求的。

前百度新闻发言人、郭怡广(Kaiser Kuo)说,公司员工会收到一本名叫“Baidu Analects”的书。郭怡广表示:“书本记录了一些轶事,讲的是一些不听话的员工坚持看法,不顾其它人反对,向主管一再解释,最终获得许可执行项目并取得成功。它倡导行动自由,和艾茵·兰德(Ayn Rand)的思想相似。”

有时,中国企业比硅谷本身还推崇硅谷文化。在北京有一家咖啡厅,面向科技人士,墙上有一张时间表,列出了美国、中国科技企业的IPO时间表。一些企业模仿苹果发布会,搞得像文化活动一样。还有一名开发者试图打造“科技镇”,让各种创新思想得以生根发芽,让大家携手合作。创业公司的办公室很开放,摆着宠物、放着桌上足球桌,老板坐在员工中间。

VC公司DCM的合伙人朝大卫(David Chao)说:“硅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转变的灯塔,中国女性购买什么手提包可能会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但是它未能像硅谷一样影响中国企业文化。”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仍然未能完全吸收硅谷文化。许多中国企业仍然管理很严密,官僚气息浓重,虽然大家的座位很开放,但是当中夹杂着许多惯例。例如,美国的创新孵化中心可能安置在阳光明媚的郊区,中国却放在交通拥堵、烟雾袅绕的北京西北部,员工挤在办公大楼内,下面是销售电子产品的商场。这一趋势无疑会刺激年轻人去冒险,让员工带来更多的价值,但是它存在和硅谷同样的问题:员工成为奉迎者,成为场景的一部分。

杰西·鲁(Jesse Lu)曾经在Y Combinator工作过,他现在是一名企业家。杰西·鲁表示:“有些人选择进入科技产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也不是因为他们想创业。他们选择是因为很享受创业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拥有一个小团队,不用听别人的号令,可以做他们认为对的事。这是一种新时尚。”

硅谷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中国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而且很难插上一脚。去年,Facebook炒了一名野心勃勃的中国员工,由于来访者众多,Facebook无法一一满足要求,这名中国员工组团游览办公区,每人收费20美元,还在公司的咖啡厅吃吃喝喝。现在,对于前来朝拜的游客而言,唯一值得一看的东西就是Facebook的大拇指标志。

在山景城谷歌总部,赵浩宇与游客给石膏像拍照,这些石膏像是根据谷歌吉祥物制作的。隔壁是谷歌游客商店,它销售各种衣服和小玩意,上面印了谷歌Logo。导游肯恩·关(Ken Guan)说:“谷歌一般不让游客巴士进入园区,他们现在开设了这么一个区域,我们可以游览,拍照。大家都很吃惊,他们以为这里会是商业区,结果只是一堆办公室。”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