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记者 李静 特约撰稿 王爽
11月24日,支付宝上线“圈子”功能,由于“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 圈里出现了一些大尺度美女照片而引发广泛争议。11月29日支付宝圈子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圈子”是为拥有共同兴趣用户提供的、基于实名的互动共享社区,对于出现的一些不良信息,已进行了快速处理。未来,“圈子”将是支付宝开放给生态和商家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商家更好地解决粉丝运营的问题。
从阿里旺旺到来往,从钉钉到支付宝生活圈,阿里尝试了很多社交产品。毕竟,以社交起家的,旗下的微信在金融与电商领域已对阿里构成了的威胁,微信支付更是动摇了支付宝在支付领域的核心地位。此次支付宝圈子的推出,是在社交领域的再一次试水,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支付宝是一个相对严肃的金融工具,在支付宝里面发展社交功能,逻辑上其实走不通,反而可能弱化支付宝本身的职能属性。
悄然上线圈子社交 只准女性发帖引关注
11月24日,支付宝发布新版本,“圈子”产品向少量用户开放,进入灰度测试阶段。然而,11月27日,“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两个圈子突然涌现出一些女大学生、女性白领的大尺度照片,阅读量达300百万以上,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并迎来不少批评之声。
据了解,有些圈子明文规定:“只有女性具有发贴权限,男性用户只能点赞、打赏和评论,且芝麻信用低于750的用户不允许评论。”其中,仅让女性发言和芝麻信用750的用户标准引发大量网友的吐槽。
当晚间,支付宝方面表示对于发布含有色情、违规言论的行为,管理员有权进行删除其动态、帐号禁言,甚至拉黑的处理。同时,支付宝将通过技术监测等手段,对发布的信息作进一步筛选。
11月29日,本报记者登录支付宝圈子发现,大尺度的照片已被清空处理,在支付宝里搜索“日记”,已查不到“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两个圈子。当晚,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通过内部信就“日记事件”表态,直言“错了就是错了”,承认在这场风波中相关团队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马云在随后也回应称,阿里人应该自查和反思。
此次风波的前期,不少网友感叹支付宝圈子走上了的老路,甚至有言论戏称支付宝变成“支付鸨”。但随着支付宝的快速反应和诚恳表态,网友纷纷表示“认错就是做对了一半”、“不忘初心,蚂蚁才能走得更远”……纷攘之后,不少业内人士把注意力放到了“圈子”本身的设计以及芝麻信用上来。失去热点效应支撑的支付宝圈子能否成功和芝麻信用的评判标准成为人们探讨的新焦点。
产品设计或激化互联网社交隐性矛盾
抛开日记照片事件,支付宝本意是想通过“圈子”向合作伙伴开放更多的工具,与社群运营者一起建设基于实名的、具有同类爱好人群的互动共享社区。不同于微信的熟人圈,亦不同于贴吧、豆瓣和知乎的全然陌生社交圈,支付宝“圈子”期望通过其“实名认证体系”和“信用体系”来实现“具有一定信任基础的陌生社交圈”。
据介绍,支付宝“圈子”里的人都经过实名认证,且有蚂蚁会员等级等作为参考保障,在“圈子”产品的设计中,支付宝仅充当一个平台的功能,在数据驱动和实名体系的基础上,使圈内的人员能在更为信任的基础下进行交流,从而提高用户归宿感。
上述圈子工作人员表示:“圈子针对陌生人社交最核心的痛点——信任问题,给出了解决方向。之前的日记照片事件,很多用户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发言具有实名属性,只是带着一些好玩的心态参于其中。但事实是,如果发表了一些不当的图片或言论后,后面可能就没有办法继续发言或者是加入相应的圈子。”
对于社交当中的实名制问题,互联网有关分析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实名制本身对社交的影响有限,支付宝圈子其实和社交没太大关系。因为从社交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强关系链还是弱关系链,重要的是可以进行交流, 而这个“圈子”不能交流,只是吸引人们去参与、打赏。这其实是参考了一些网红经济的发展思路,而看不出太多的社交成分。”
对于圈子能否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该设计师直言很难:“支付宝推出圈子很大程度是为了通过打赏提高活跃度,增加交易笔数,但这条路其实走不通。”打赏看起来有点像微信红包,但和微信红包的逻辑不同:微信首先是社交工具,其次附带钱包功能;而支付宝原本是一个钱包,里面有各种订酒店、买保险、缴水费的第三方工具。“支付宝上的’红点’比较宝贵,一个红点可能就代表着一个转帐或者交易记录。支付宝如果转做社交,就会出现隔一会就几百条信息的问题,反而可能会弱化支付宝本身的职能属性。”
另外在该分伯师看来,圈子通过一些维度和规则把人群区分了出来,这种门槛就不符合互联网平等自由的精神。“如果圈起来不让别人看到倒也可以,但圈子现在不仅可以让他人看到,还可以打赏,整个产品的设计其实错乱了,它激化了互联网社交中的隐性矛盾,营造了一种金钱下的不平等社交,其本身的设计思路就有缺陷。”
芝麻信用或存刷分空间
除了关注圈子本身能否成功外,此次事件中,750的芝麻信用分也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在百度贴吧和知乎上都出现了如何提高芝麻信用分、刷高芝麻信用分的相关贴子,更有媒体分析称整个事件或许是一次对支付宝信用体系的炒作。
针对以上说法,上述圈子负责人表示:“750的芝麻信用分在当时的设定仅是一个门槛,不过后来被过度渲染,圈子本身设计并无意于将芝麻信用做为网络社交人群的分界线。”芝麻信用官方也于29号表示,针对个别社区将芝麻信用分作为评论门槛的错误使用,芝麻信用已第一时间要求相关运营方下线了相关规则。并重申:不会采集评论信息,更不会纳入评分模型。
据了解,芝麻信用于2015年1月进入公测,随后不断渗入线下生活服务等领域。例如,芝麻信用分高于一定分数,可以享受免押金租车、入驻酒店、申请信用卡等等。具体如,“我爱我家”租房规则中,如果“芝麻信用分”超过700即可享受押一付一租房方式。这种网络信用评分向实体生活的渗透是芝麻信用的一大商业模式。
此次事件后,人们开始探讨芝麻信用具体评分模型及其可靠性。芝麻信用相关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芝麻信用分的评分主要从身份特质、履约能力、信用历史、人脉关系、行为偏好五个方面来衡量,运用云计算、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技术,客观呈现个人信用状况,具有较好的鉴别性。
但互联网分析师认为,芝麻信用分700和750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很难说清楚。“一个人的信用在一定时间应该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这是由其金融属性决定的。假如上传车牌号、学历,或使用饿了吗、飞猪,信用分可能会提上去,这就提供了刷信用值的空间,对芝麻信用是一种伤害。”该互联网分析师表示,“试想如果人人都刷到750分,那他的信用体系就没有任何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