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遏制网络骗捐亟须扎紧法治的篱笆

游客 2016-12-02 14:10:02    201049 次浏览

互联网时代,网络募捐作为一种新型的捐助方式,越来越为公众所接受。然而,由于网络固有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募捐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诈捐、骗捐事件层出不穷。近日,微信圈刷屏的罗一笑募捐治病事件引发的争议再一次将网络募捐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个人网络募捐求助这一新生事物,只有运用法治手段,及时扎紧法治篱笆、强化监督,才能给善心善意以有效法律保障,推动民间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首先,需要尽快将网上个人求助募捐行为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个人求助等非公益募捐是为帮助特定对象摆脱困境所发起,是公益募捐的有益补充。但因该领域处于社会公益募捐之外,尚无法律直接规范,近年来负面事件不断,让公众的善心善行屡屡受伤、阻碍了民间慈善的发展。刚刚制定的《慈善法》虽然对社会公益募捐行为做出了规范,但个人求助募捐这种非公益募捐,并不属于《慈善法》调整范围,其他相关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个人求助存在法律空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法律规定的不足,以网络募捐形式消费公众善心,谋取个人私利,这既伤害了公众的善心,也破坏了社会诚信。对此,有必要及早制定社会募捐法,对于个人网络募捐救助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界定。

其次,要依法惩治严重的骗捐行为,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骗捐行为不仅伤害了慈善募捐的公信力,而且严重伤害了公众的善心、侵害了他人财产权。近年来,骗捐行为不断,但行为人往往只是被媒体曝光、社会谴责,相关司法机关并没有及时介入,更没有相关人被追究法律责任。惩治不力也是这类骗捐行为屡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如果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慈善捐款,即存在采用欺骗行为骗取他人财产的事实,被害人遭受了相应的财产损失,属于典型的法律欺诈,骗取数额较大的严重欺诈行为构成诈骗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对网上募捐行为的监管。个人网络募捐活动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缺乏一套明确的程序,随意性较强,如果监管跟不上,更容易出现诈捐、骗捐等不良事件。虽然对于网上求助募捐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对于网络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募集款项的使用等,现有法律有具体规定,也有相应的监管和责任主体。因此,在目前法律规范尚不到位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发挥主动性,加强前序和后续行为的法律监管。网络管理部门和互联网企业要积极履职,加强网络募捐秩序管理,对于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募集捐款的,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理,防止事件发酵。社会募捐事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强化对网络募捐项目的后续监督,监督募集款项的合理、正当使用,维护募捐救助的公信力。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