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互联网如何打造智慧医疗:边界确定价值

游客 2016-11-18 10:34:18    200970 次浏览

原标题:互联网如何打造智慧医疗: 边界确定价值

本报记者 王宇 北京报道

“我们从循证医学到转化医学,刚进入后者,现在又讲精准医学。我刚刚知道精准医学英文的时候,他们告诉我,现在又讲智慧医疗了。我不知道下面还有什么名词出来。”

尽管“互联网 医疗”风头正劲,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近日的“吐槽”却也揭示了其所面临的困境——什么样的“互联网 医疗”是能创造真正价值,并为普通人所认识、使用的?而参与“互联网 医疗”风潮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医生、研究人员如何理解分辨“大数据”、“互联网 ”、“健康云”?

11月17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 智慧医疗·助力全民健康”分论坛在乌镇启幕。出席者有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等。

讨论者不同的身份、角色,决定了这场讨论是一次“拼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拼图”,却也有人开始辨析,并试图厘清互联网与医疗的边界。

  互联网何为?

“互联网 医疗”在政府语境下,是庞大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17日介绍,今年12月底前,中国将实现临床诊疗数据规范化管理的“四统一”:统一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统一疾病分类编码、统一手术操作编码、统一医学名词术语。

这些重要基础性工作的完成,意味着中国已初步建立适合国情、对接国际的医学信息标准体系。“这对推动医疗信息在全行业互联互通、无障碍应用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李斌说。

除了必由政府牵头完成的信息化工程基础建设工作,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诊疗结果查询、随访跟踪、药品配送、健康教育等应用,都被国家卫计委视作“互联网 医疗”满足健康服务需求的案例。这也正是互联网公司大展拳脚之地。

从李彦宏对“互联网 医疗”的四层分类来看,互联网公司对政府注意到和尚未注意到的可能性,都有其设想。

以“网上预约分诊”为例,作为“互联网 医疗”的第一层,李彦宏将之概括为“医疗的O2O”,也即“将患者从线上分发引导到线下的合适诊疗场所”。也就是说,网络并不仅为患者提供排队的虚拟空间,还要对排队的患者起到“分发”、“引导”的作用。

再比如李斌提到的“互联网健康咨询”,李彦宏为咨询加上了“智能”的限定词,也就是由电脑辅助医生做出相应判断的“智能问诊服务”。

此外,李彦宏还补充了人工智能分析基因和精准医疗数据,用以突破常见病;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拟药品研发、预测药品效果,以推进制药变革。

 可以借助的大数据从哪里来?

数据融合的背后是产生大数据的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大数据要落在真正的产业里,要靠人来完成,而不是在‘云’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近日公开表示。

致力于精准医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精准医疗是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源泉,可以为健康医疗领域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

  边界何在?

与医疗行业相比,急速变化是互联网的特性。二者相融的前提是边界的确立。

“互联网要成为重构医疗,推动医疗变革的工具和平台,成为为医疗创造价值的手段。创造更多医疗资源、建立更多沟通、让民众成为医疗的参与者。”在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看来,互联网与医疗的关系似乎更像是前者环绕后者,而绝非是前者取代后者。

在刘积仁看来,互联网医疗必须创造医疗系统价值。这就要求其发展围绕成本、公平、可及性和质量展开。更通俗地说,就是刘积仁强调的“不能因智能而代替医生,不能因便捷而无视法规,不能因效率而舍弃安全,不能因技术而背离人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认为,“互联网 ”概念与医疗的融合,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符合医学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运行机制,与现实医疗工作紧密衔接,研究符合医疗质量标准的技术方式、管理规范、行业标准。

以慢性肺病患者的智能装备使用为例,王辰认为,这种设备的使用背后需要一套上下联动的专科协同体系。

在王辰的设想中,使用智能设备在家庭、社区动态监测呼吸功能,一旦出现急性发作,要能够获得实时的危机预警,通知家庭医师实时采取干预措施。若是出现急症,可以转到就近的二级医院接受治疗。出现危急重症情况,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得到高级专家的实时指导。疑难复杂的病例还可以转诊到大医院接受诊治,度过危急时期后可以转诊回到当地接受康复治疗。

“互联网进入医疗不仅仅要认识到互联网医疗也是医疗,还要认识到医疗领域中没有快钱,社会性和忍耐性都很重要。”刘积仁说。

(编辑:王峰,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yu@@21jingji.com,wangfeng@@21jingji.com)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