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也或许是身边的明星高管过于耀眼,扎克伯格在企业管理上的才华常常被人忽视,印象里,他似乎还是那个一身稚气的哈佛本科生。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扎克伯格的管理、用人经验,早已受到硅谷企业推崇甚至效仿。
本文来自《财富》,由腾讯科技编译。
看过电影《社交网络》的人都知道,Facebook 的雏形是哈佛校园里一个上不了台面的“选美网站”,而在电影中,扎克伯格也被塑造为一个盗窃女生照片、搞垮校园网的玩世不恭的极客少年。
电影《社交网络》中的扎克伯格形象
现实中,人们对扎克伯格的刻板印象也无外乎“极客”、“幸运儿”,甚至是“稚嫩”。相比之下,大家都知道 Facebook 有位明星 COO 雪莉·桑德伯格,她比扎克伯格大 15 岁,哈佛 MBA 硕士,是一位极富经验的精英女企业家。
雪莉·桑德伯格
这很更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扎克伯格凭借运气创造了 Facebook,但 Facebook 能有今天的成就,多半要归功于桑德伯格这样的“成年人”从旁辅佐,而我们口中的“小扎”,似乎还是那个猫在哈佛宿舍里捣鼓地下小网站的大男孩。
如果这么想,你就太低估他了。刚刚将扎克伯格评为 2016 年度商业人物第一名的《财富》杂志认为,扎克伯格的管理能力,在硅谷也堪称数一数二。
为做一项决策,情愿埋头啃大学教科书
2002 年,扎克伯格核心管理团队的成员之一迈克·维纳尔(Mike Vernal)刚刚从哈佛毕业,加入了微软,而这时距离扎克伯格入学还有几个月。
五年后,维纳尔离开微软,先是作为工程师加入了 Facebook,随后就被提升为 Facebook 搜索、本地化及产品负责人,直接向扎克伯格汇报。今年年初,维纳尔离开 Facebook,投身风投行业,他现在的工作,就是寻找下一个扎克伯格。
迈克·维纳尔
作为曾经最亲近扎克伯格的高管之一,维纳尔认为,扎克伯格的成功无疑要归功于他的远见和谋略。“马克最出众的一点就是,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富有远见的人,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远见,”维纳尔说,“大多数人都是一天一天、或是一周一周地想问题,他则会放眼整个世纪。”
有趣的是,扎克伯格最爱打的一款游戏就叫做《文明》,这是一款需要玩家为整个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规划发展轨迹的模拟经营游戏。
扎克伯格在打《文明》
这样说可能有点浮夸,维纳尔于是例举了扎克伯格正在筹备的一个相对接地气的 10 年计划。考虑到整个地球上还有一半的地区无法使用互联网,最近,Facebook 计划利用固定翼无人机为这些地区带去网络信号。
今年 7 月扎克伯格在亚利桑那州观看 Aquila 无人机试飞,Facebook 计划利用该无人机向偏远地区提供网络信号
维纳尔说,扎克伯格的桌上常常放着一大叠书,大家透过环绕着他的玻璃隔墙都能看到。“有一段时间,他桌上尽是些有关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书,”维纳尔说,这似乎与 Facebook 正在摸索的这项大气层光通信技术有关。“他会亲自去读有关自由空间光学通讯的大学教科书,马克就是这样的人。”
其实,扎克伯格的性格偏内向,当其他公司的 CEO 靠高情商和好口才博得人心时,扎克伯格却时常在管理工作中回归码农思维。
今年夏天,他在和一群尼日利亚软件开发者做分享时说道,“编程无非归结于两步”,编程思维就是先“把每个问题看做一个系统”,然后逐步拆分,“从最笼统的阶段过渡到每个细小分支的具体实现”。
扎克伯格说,“经营一家公司也是如此”,要把公司这个复杂的系统分割到一个个管理高效的人才手中,“你管理的不应该是个人,而是团队,团队管理好了,经营一家公司也就跟码代码没什么两样了。”
在推动项目进展这件事上,小扎是个磨人的“老妈子”
说到用人之道,扎克伯格这方面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Facebook 的核心团队,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就成为了顶梁柱。
作为天才程序员而出名的扎克伯格,可能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极客的印象,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妈子”。他会不厌其烦地让自己被一群受人敬仰、有才华的人包围着,而为了测试自己的“疯狂设想”,他也不惜跟他们软磨硬泡。
“灵感并不是说来就来的,”他在 Facebook 活动的某问答环节中说,“灵感的背后是长时间的思考、斟酌,以及与许许多多人的讨论。”
这种管理思维为 Facebook 定下了近年来三大主要发力方向:连接(即将互联网服务以及 Facebook 带给那些尚未拥有的人群)、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
扎克伯格这种冲锋陷阵的劲头,也使得他能够很快发现那些处于萌芽期的创新,而如果有人已经走在了 Facebook 前面,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收购,比如 2012 年斥资 10 亿美元收购照片分享网站 Instagram;两年后斥资 20 亿美元收购 Oculus VR,同年又以 190 亿美元收购 WhatsApp。
今年,Instagram 预计收入达 250 亿,而 Oculus 和 WhatsApp 也开始在与 Facebook 核心业务非常接近的领域取得成功。
Facebook 办公室
Facebook 能高效做出这些重大决策的一样秘密武器,是一个叫做“成长团队”的组织,如今,这个团队拥有数百名成员。成长团队依据一套严格制定的标准衡量每一项决策,以此服务于公司各个部门,它在 Facebook 各大业务上都享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曾担任产品部门最高负责人的维纳尔说,“成长团队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团队没有任何一样产品,它关心的是一切阻止用户使用 Facebook 的因素。”
现在,硅谷的许多公司都在试图复制 Facebook 成长团队的这种管理模式。
在对公司目标的执着上,他的功力堪比“唐僧”
扎克伯格总爱在各种场合的对话、演讲和采访中重复一句话,那就是:Facebook 有一项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让每个人都有分享的权利,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互联”。这种听起来“假大空”的话倒也和扎克伯格呆板的演讲风格很匹配,但说多了,竟也有种洗脑的作用。
在 Facebook 内部,如果有一个项目不能用这句经典名言来解释,那么它就要出出局。Facebook 看好虚拟现实,是因为扎克伯格认为,VR 会成为下一个通讯平台,正如 Facebook 刚刚起家时,互联网成为新兴的通讯平台一样。花大钱收购 WhatsApp,也是因为这符合构建一个“开放、互联”的世界的愿景。
如果说这种对公司愿景的恪守反映了扎克伯格的哪种性格的话,那一定是耐心。扎克伯格对 Instagram 就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耐心,Instagram 刚被收购时几乎没有收入,但现在营收已经在节节攀升。收购 WhatsApp 后,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漫长等待。
Facebook 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其说是归功于它做了什么,不如说是归功于它没做什么。与谷歌的母公司 Alphabet 不同,Facebook 内部没有专门孵化设想极其大胆的“探索型项目(Moon Shots)”的部门。
扎克伯格会耗费巨资投资医疗行业,却不会在公司里开辟一个部门去专门研究阻止人类衰老的方法,智能隐形眼镜、自动驾驶汽车,同样没能在 Facebook 落地生根。
扎克伯格对个人目标也像对公司目标一样执着。他曾经许诺要学汉语,现在已经勉强可以用汉语做演讲(但真的很勉强)。今年他也提过要给自己设计一款家用 AI 助理,名叫 Jarvis。
最近,他在罗马演讲时说,他现在已经可以通过 Jarvis 控制自己家中的温度,但这让妻子普莉希拉・陈“比较不爽”,她无法控制这套系统,“因为它只会听从我的语音指令,这是程序员的特权,”扎克伯格有点得意地说,“等我设计完成后才能给她开放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