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评论:粉丝经济须重视年龄 圣斗士IP为何不卖座?

游客 2016-11-05 12:05:49    201008 次浏览

张书乐

最近闲来无事,在书房里乱翻,没想到从书堆中找到了儿时买的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书。这一套书共12本,按照我儿时的记忆,似乎是按照每年一两本的进度出来的。后来我查了一下,那套书出版时间从1986年跨越到1992年,郑渊洁历时七年创作而成。也不知第一本书写的是哪个生肖,反正我只记得我第一次看到那书的时候,是刚进小学时在新华书店买的《牛王醉酒》,然后每次去书店见着就买,大约是到了初中,终于买齐了全套书。

我随手翻了翻这套书,突然脑子里对于最近纠结的粉丝经济,特别是一些超级IP改编的游戏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有了一个颇为简单化的解读思路——年龄段决定论。

比如,前两期专栏一直在讨论的《圣斗士星矢》手游,为何不卖座?为何同一个公司出品的金庸作品改编的游戏就成了“台柱子”?抛开那些超级IP改编游戏在品质、模式和营销上的种种不同,单是把年龄作为一个要素,其实也能看懂一些问题。

金庸的武侠和圣斗士的热血,尽管都是超级IP,但最显著的区别是:后者陪伴了一代人(80后)的成长,前者却影响了几代人。这也是所谓全年龄动漫的局限所在,即所谓“全年龄”,实际上也有侧重点,在年龄段上极偏重青少年,而且锁定在特定的年代划界中,而非武侠这类真正意义上的泛年龄作品。

回到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书上。我在少年时就觉得,最初的几本书,真的就是童话,可到了最后几本,却出现了大段大段不断句的文字,各种与时事、社会问题紧密结合的故事,不似童话更似寓言。当时或只是觉得郑渊洁的文风在变化,现在看来,其实他也是在陪伴着最初的读者一起成长,从小学一直“升级”到了初高中。那些书里的故事,对于大学以后的我们来说,就不会再翻看了。难怪,我们长大后,总觉得郑渊洁身上有一种“历史人物”的感觉。

再看看圣斗士,那是一个专属于“80后”的超级IP,尽管2015年的圣斗士电影能再次勾起回忆,新世纪出品的一系列新动画剧集还是收视“常青树”,也能引得“80后”们抽空看一看,但仅此而已。毕竟,新的电影或动画剧集,耗时不会很长,用来“怀旧”恰到好处。可如果变为需要耗费大量碎片时间和精力去玩耍的圣斗士游戏呢?对于年龄大多已经超过30岁、正忙于成家立业的圣斗士粉丝们来说,花大量时间玩游戏显得过于“奢侈”了。

同样从年龄段的角度去看,圣斗士动漫出现的时间在新世纪前后,主要影响人群为“90后”,尤其是1995年前后出生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现在要么是大学生,要么刚刚走入社会,没有太多成家立业的压力,经济相对独立状态,因此付费能力较强,也使得由圣斗士IP所改编的游戏,有了大赚一笔的“群众基础”。

当然,年龄段决定论,仅仅是IP开发和粉丝经济的一个前置条件。但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能想明白,郑渊洁笔下最知名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何还只是停留在和他们一起度过童年的“80后”的记忆中。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