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前,突然想起了小岳岳唱过的《五环之歌》,“啊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但是这不白说吗,这么简单的加减法你去问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也答得出来。是的,究竟是几环的问题根本就无需论证,但我们今天要聊到的汽车变速箱,五挡就只比六档少个挡位那么简单?这才是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解答题。
说起变速箱,对于汽车来说可谓相当重要,它并不是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一个挡把那么简单,有句话我一直觉得非常在理,底盘决定一辆车的性格。那么这个由制动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四大部分构成的底盘,变速箱又有多大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变速箱的传帮接带,那么我们的汽车将寸步难行。
追根溯源,最早的变速箱在1899年就已研制成功,自动变速箱则也于19年后问世,虽然只是一款两速变速箱,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些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速箱的挡位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可从4速到5速、6速直至10速,甚至于本田还开发出了一款11速变速箱,这是想要逆天的节奏?
没错,变速箱挡位变多了确实更平顺、换挡逻辑更细腻、燃油经济性更佳,但是挡位真是越多越好吗?下面我们就来细细解读一番。
在中国这个讲面儿的社群形态中,车是另外一张脸,总免不了一番比较,甚至变速箱的挡位数也成了茶余酒后谈论的资本,不得不说这很可笑,但却是不折不扣存在着的事实。的确,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变速箱的挡位确实是越多越好。但是别忘了一句话叫做“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会有个度,越过这个度就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这也是奔驰宝马等巨头公司经过上百亿次模拟之后得出不再研发8AT以上变速箱的谨慎之举。
目前,主流的自动变速箱结构主要是由变速器壳体、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组、多片离合器、传动轴及其控制机构等部件组成。由于行星齿轮组的工作特性,自动变速箱并不需要手动变速箱那么多的齿轮参与工作,所以相比传统手动变速箱结构,行星齿轮组让变速箱的体积和重量都得到了减小,这也是它的优势之所在。依靠行星齿轮组之间排列组合便能变换出不同的传动比,从而组成各式各样的自动变速箱。
但要说挡位的不断增加可以换来更极致的换挡体验,其实倒也不然。加速性能是由变速箱能承受的起步转速、换挡速度、以及前几个挡位的齿比共同决定的。多换一次挡,就要耗费多一点加速时间,如果换两次挡就能完成百公里的加速,那何必要多换一次,无论是8AT还是更高前几挡的齿比差异不算太大,因此过高的挡位也不会给车辆加速带来质的飞跃。
那么为什么不做8AT乃至以上呢,这是因为已经有相关公司做过无数次的验证,论证挡位是否越多越好,测试显示从6AT到8AT,效率大约提升了5%-10%,但8AT和9AT之间的工作效率仅仅提升了不到1%,提升后的效果很难显现。同时加一个挡位也会增加不必要的重量,使制造、维护等各项成本上升,这也并不划算。
从专业的角度说,8速以上的自动变速箱要搭配大扭矩发动机才有一定意义,扭矩过小的发动机用6速变速箱或者9速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反而在可靠性上,挡位过太并无好处。
问题频发的9AT
自ZF 9AT投入量产之后,除了给匹配车型带来巨大的噱头和宣传空间外,我们看看它还带来了什么?它达到省油的目的了吗?并没有,反倒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质量隐患,倒挡失灵、失去动力、车子熄火…并且还在315上曝了光,进一步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当然技术等方面不成熟确实是个理由,但目前它确实无论从可靠性、燃油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都不足以大规模推向市场。至于这种9AT在哪些车上出现了问题,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懂!
说到这里,一切就都变得简洁明了。既然6AT、8AT就能做成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还需要9AT、10AT们来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