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互金整治严 大数据风控公司竟迎利好

骑猪兜风 2016-10-31 16:16:46    200669 次浏览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下,以服务于金融机构为宗旨的金融科技类企业迎来发展机遇。如何保证数据质量、招揽更多专业人才等成为这些公司的头等大事。

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忙于合规、整改。平台进行清盘、行业加速合并,也是未来会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不过,以服务于金融机构为宗旨的金融科技类企业,因不直接涉及金融业务而未被纳入此次整改中,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其中,大数据风控领域正在涌入大批资金。

受资本青睐

事实上,在大数据风控这个领域,已有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提前占位,并形成了三个阵营。

首先,是以BATJ(百度、蚂蚁金服、腾讯、京东)为主的互联网公司阵营。这些巨头公司不仅自己研发大数据风控工具和模型,还积极“抢夺”国外的技术资源,比如京东和百度就共同投资了美国专注于大数据信用评级的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

其次,P2P网贷平台也积极参与其中。融360、拍拍贷等成立时间较长的平台,都已经研发了自己的大数据信用评级系统。而P2P网贷平台积极介入这一领域,主要是为了自身的信贷业务服务,更好地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加强风控水平。

同时,寻求更多赢利点或许也是其中一大因素。比如,10月,新三板网贷概念股嘉银金科成立“你我贷”平台的兄弟公司“极融”,专注于输出金融技术。2016年半年财报显示,嘉银金科营业收入2.83亿元,净利润2741万元。其中,你我贷平台贡献了97.88%的营业收入。

不过,在半年财报中,嘉银金科表达了对政策风险的担忧,“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监管框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公司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现存产品甚至调整业务模式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这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而第三个阵营则是专注于输出大数据风控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今年以来,这些初创公司受到资本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份至今,已有8家公司获得融资,其中51信用卡、九次方大数据都已经获得了C轮融资。

反哺持牌机构

随着第三类大数据风控公司的兴起,它们除了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服务,也正在向持牌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能力。

《国际金融报》记者联系极融CEO许一震,他表示自己是从2016年初才开始着手大数据风控系统的研发工作。通过之前的市场调查,最终决定面向中小银行提供服务。

“我们判断,纯线上的信贷业务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而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流量、风控技术以及资金成本。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激进的是互联网企业,但中小银行有用户和资金成本的优势,未来肯定也会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许一震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金融领域欺诈风险高发,大数据风控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也逐渐开始接受购买大数据服务的风控理念。

“在此背景下,大数据型金融科技企业针对性地推出了身份验证、用户画像、信用评估、黑名单、实时预警、催收管理等。恶意营销管理、羊毛党识别等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金融科技产业内发展速度最快和发展前景最广的细分行业之一。”薛洪言表示。

专业人才紧缺

在几乎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言必称大数据风控的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数据风控技术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许一震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大数据风控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机构内部的“小数据”,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背景资料,以及在平台上累计的交易数据等;其二是来源于第三方的外部“大数据”,包括社保、公积金等来自政府、公用事业机构的数据,以及用户在电商、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上留存的数据。

而这些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最后系统的有效性。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曾表示,验证一个大数据风控模型的有效性,至少需要5万笔贷款进行验证。如果业务经营没有多长时间,不会累积足够的历史数据,也就无法对模型进行技术进行及时的迭代更新,其有效性也就面临很大考验。

许一震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如果从零开始积累相关的数据,确实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也更愿意促成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联盟。但目前还是有难度,包括像商业模式的运作,以及如何打消金融机构对数据安全性的顾虑,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拥有了数据之后,如何利用数据建立模型则是另一个考验。而国内大数据风控公司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缺乏人才。

“现在真正拥有量化分析,或者大数据风控的人才还是非常缺乏。这些人才不仅是贵,而且很难找到真正有实操经验的人才。”据许一震介绍,在美国一家中型银行的风险量化团队有十个人,但是国内类似规模的银行才刚刚组建风险量化团队。这一块的整个需求是非常大的,中国大数据风控的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是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