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小贞
每次发完朋友圈,看到“发现”一栏小小的红数字,总是兴奋地点开,却发现点赞、留言的就是那么几个玩得好的朋友同事,之后……状态沉底、了无声息了。
明明微信好友有几百个,结果每次和自己互动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剩下的人都咋回事?自己的动态往往就被他们刷过去了?
你的朋友圈形成了固定的交往群体
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形态,在这个圈里,双方互相留言点赞都能带来情感满足。
别人给自己点赞或留言,会荣升出“终于有人理解我”、“我的内容受到朋友认可了”、“即使多年没见面依然是朋友”的感觉。同样的,你给别人点赞或留言也会给他人带来同样的效果。
换句话说,双方在留言的过程中,都会增加相互间的交往欲望,我们把这一点叫做社会吸引。不断的吸引可以使你们在朋友圈的互动变得规律和稳固。此时,和你拥有稳定互动的人便组成了一个群体。
也许你的微信里加了很多人,但是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因为工作原因加的。你们没有现实的交往基础,不论是他还是你自己本身,贸然给别人点赞留言都会显得很突兀,尤其是遇到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刷了一天剧稿子还一个字没写”、“刚刚在办公室门口摔了一跤”、“运气太差又丢钱包了”……关系好的损友路见不平点个赞,自己不会当回事,没有现实交往基础的“朋友”点个赞,必然很奇怪。
所以你和这些“朋友”并没有情感的交换和吸引力,不论是他还是你,都会被对方排除在自己的社会群体之外。这最终造成了给你点赞留言的就那么几个人。
回想一下,这几个人是否也是你经常点赞的人呢?
你们之间的互动过于封闭
本来微信朋友圈内的交换就是以“情感换取情感”的典型,你与几个朋友互动频繁,经常互相点赞留言,留言数一刷刷到两屏以上,感觉相当满意,而不是绞尽脑汁编一条心灵鸡汤半天没一个人搭理的隐隐失落。
既然在朋友圈内“我被关注”的需求已经通过这几个人得到了满足,那么由这几个固定的人形成的封闭网络就不容易打破,导致过来过去就是这么几个人在你的朋友圈内互动。
另外一种封闭群体是以某一个人的朋友圈为中心,连接多个人的互动。比如你发了一条朋友圈,结果你的朋友们在评论区聊起来了!甚至聊的内容与你的状态完全无关……这种通过留言互动的行为,又一次加强了固有的朋友圈群体。
上面两种情况都表明了固化了的群体内部交往,它们都会导致和你互动的人永远都是那几个。
当然,互动封闭也有可能是客观原因导致:朋友圈人数过少,没办法拓展出新的点赞党来。
那到底该怎么办啊?
其实按照上述理论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已经形成的固有群体网络。不是说把原来的朋友弃之不顾,而是增加新的互动。
一定要记得,朋友圈里的互相点赞留言可以给对方带来情感性满足,而对方的回复也会使自己觉得互动是有意义的。
不妨迈出第一步,先给别人点赞试试。
“朋友”出去旅游了,不管拍的风景照好不好看,先赞一个,喜欢宅的人出去一趟不容易啊;“朋友”深夜发了条报复社会的自制点心,不管你是不是饿得饥肠辘辘,先赞一个,这年头下厨的人不多了;看腻了九宫格PS美颜照,突然看到“朋友”发的纯生态照,还不赶紧给TA的勇气点个赞?“朋友”科普了一条专业冷知识,点个赞;“朋友”刚读完了一本书,书评深得你心,点个赞;“朋友”提问求解答,你恰巧知道?那赶紧留言啊……
或许第一次对方会感到诧异,但同时也会伴有惊喜,下一次TA就会多关注你一眼。
别人给你点赞,那你就给别人留言啊,将固有的交换模式转变一下。
据爱默森的看法,当A提供给B的报酬B给A 的不同时,A就占据了一定的权利优势,B就要想办法补足这种优势落差,此时交换关系就发生改变了。
所以不如多打几个字,给别人留言试试看,说不定下次对方也会留言给你哦。
当然根基还是在现实的交往。
我们所说的很多网络交往的根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互动。如果你与一个本来不熟的朋友今天出去喝了杯咖啡,然后你拍了食物甚至你们的合照发到朋友圈,这个朋友一看到和他相关的东西不点赞都难啊!
或者你在日常生活中和某个人比较要好,那么你发的朋友圈他就会更加关注,并且乐于评论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