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泡沫
当很多人还在幻想今年中国票房或许会达到甚至超越美国时,一场暑期档滑铁卢击碎了很多人的预言。而随着万达、阿里巴巴、华谊兄弟等中国公司的频频“出海”,似乎预示着国内资本大鳄们还是看到了中美电影产业的差距,“出海取经”势在必行。
回想起年初,很多人预测中国电影票房今年就将达到甚至超越美国的约100亿美元规模,这样的预测也并非毫无依据,甚至还有那么几分可能,至少2016年年初当广电总局公布了中国2015年票房情况时,很多对此笃信不疑。
2015年,中国票房达到了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81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中,国产电影占了47部。如果照此增速下去,2016年票房即便保持2015年的增长比例不变,票房也有655.3亿元,正好与美国100亿美元左右票房相当。
今年第一季度的内地票房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幅,累计票房过145亿,同比增长50%,其中,国产片优势较大,票房产出约为105亿、占据整体的72.4%,仅《美人鱼》单片就贡献了33.8亿、占比超过三成——这样的增速如果维持到年底,达到美国票房,甚至荣登全球票房第一的宝座也并非难事。
不过,这种增速仅在一季度昙花一现,就陷入了令人困惑的票房低迷。
中美影业现状
影业“泡沫迷局”
二季度开始,“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便迎面扑来:国产片集体沦陷,进口片也不尽如人意。票房勉强过7亿元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成为该季度国产票房冠军,要知道,一季度冠军《美人鱼》票房可达到了33.8亿元。
如果说二季度票房低迷很多人还能以“淡季”作为借口,那么传统“旺季”暑期档票房遭遇滑铁卢,则击碎了大多数人的幻想,把中国票房打回原形。
2016年电影暑期档中,6月、7月、8月内地票房总产出约124.24亿,不要说高增长了,跟去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但对于大多数关注中国电影的人来说,最引以为傲的票房表现上不再高歌猛进,原地踏步的局面让很多人不适应,继而开始反思中国电影票房到底怎么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第一季度蓬勃的市场表象依旧无法掩盖“品质”是中国电影痛点的一大现实。中国电影经过连续十年复合增长30%的高速发展之后,工业体系、传播体系、有效资源及深度开发、创意与想象力多方面的短板已越发凸显。
要追问中国电影到底发生了什么,3月份的一部电影露出了中国电影票房的“马脚”。
《叶问3》票房大量造假,让人意识到了中国电影票房存在水分。伴随着在线售票平台的竞争,大量票补出现,而为了让票房能有个好的起片(电影上映前三天左右的票房表现,这直接决定院线对该电影的排片),大量电影制片方、发行方拿出了大笔宣发费用用于票补甚至造假。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表示,中国电影票补大约在40亿到50亿之间,占票房总额的10%。票补与这两年电影行业的“互联网 ”密不可分,是业内较为流行的一种做法,一般是影片与在线选座网站合作,形式上大都是9.9元看电影等活动,贴补方为发行方或片方。票补大大刺激了票房,但随之也产生了巨大泡沫:一张面额为30元的电影票,消费者掏9.9元,片方和票务平台出20.1元,但票房仍以30元计算。
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票补甚至票房造假的确存在,特别是在《叶问3》之前,票房下降也与此有关。
票补所推动的中国电影票房“虚高”,让一些清楚真相的人担忧,他们认为票补这种人为推动带来的“非理性繁荣”,恐将带来电影市场的“泡沫化”和市场秩序的紊乱,长此以往对电影产业健康发展不利。
资深电影人吴思远就认为电商帮了电影的同时,也损害了电影,“9块9一张电影票,不应该是这样的。全世界都有网上售票,电商只收手续费,电影票还是一样的价格,该50元就是50元。”吴思远说,反观中国的电影市场,电商与片方烧钱补贴,让观众觉得电影票是低廉的,50块一张电影票反而成了暴利,“对这种状况,我是非常悲观的。
张丰表示:“总的来说,中国电影并没有停止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还是有9%左右的增幅,目前只是增速放缓,但是回过头来看,整个电影行业,2015年的增速难道不是过高了么,放眼看中国各大产业,有哪个产业达到了一年48%以上的增速,背后有很多原因,越来越多资本进来,但对于真心想要做电影的人或公司来说,增速放缓并非坏事,这才是一个更健康的电影产业环境。”
他山之石
在中国电影陷入低迷的同时,中国公司也在加速出海,万达集团在斥巨资收购美国AMC和传奇影业后,其下一个收购目标似乎直指“好莱坞六大”(派拉蒙影业、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迪士尼、环球影业、哥伦比亚公司)。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万达将于年内宣布对两家美国非生产性电影公司的收购,每家价格都在10亿美元之上。王健林还强调,万达明年将开始向全球大片进行联合投资。
“我的目标是买好莱坞的公司,并把它们的技术和能力运用于中国市场。”王健林说,如果派拉蒙影业、20世纪福克斯公司、华纳兄弟公司、迪士尼公司、环球影业、哥伦比亚公司这六大电影公司中的某家愿意卖给万达,万达会有兴趣。
除了万达,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阿里巴巴也在帮助中国电影出海,在今年与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等好莱坞制作公司合作之后,阿里影业(阿里巴巴子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又有了新动作。10月9日,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与AmblinPartners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投资、联合制作、衍生品合作以及宣传发行等领域展开密切合作。此外,阿里影业也将派驻一位代表加入AmblinPartners的董事会,参与公司的重大事项决策。AmblinPartners是美国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公司。
很显然,中国公司加速出海,特别是到好莱坞投资并购或寻求合作,背后都是希望为中国电影寻求新的增长空间。不过,好莱坞真的能帮助中国电影继续获得更高的增长空间?
对此,陈少峰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电影有它自己的路线图,需要提升内容质量,打造通吃型(合家欢)、国际化、可以延长产业链的电影。另一方面,大的电影公司往多元化盈利的方向走,包括并购、国际化合作、寻求新的内容来源等。要跟好莱坞取经,以提升内容质量,也要拓展国际并购;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和娱乐文化内涵。当然,国际合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大问题。
张丰表示,好莱坞公司很有历史,特别是六大,体系也比较庞杂,有其运行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某些情况下看似效率低下,甚至有些迂腐,但由于电影投资是风险很大的投资,几乎都是“二八定律”,20%的影片赚钱,80%的影片亏损。某种情况下,这种景象未必是迂腐,特别是企业规模不一样的情况下很难去评判,有时候对于小企业来说,创新精神是唯一的生路,但是对于大公司来说,不得不控制风险。我们也经常看到好莱坞六大的一家影视公司CEO搞一个创新,投资几亿美元投拍一部影片,最后狂赔,然后CEO换人,给公司带来巨大阵痛,需要很久才能恢复元气,从这一点上来说,好莱坞的谨慎某些时候也是一种必要。
中国对于好莱坞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但也要有所侧重。张丰表示:“某种程度来说,好莱坞公司绝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每年都会去一两次好莱坞,我认为好莱坞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第一,电影工业化流程,这方面我们还差好多;第二,好莱坞发行体系,现在除了好莱坞,哪还有国家电影能够做到全球放映,好莱坞那一套发行理论很值得我们电影发行同行静下心去理解。”
虽然好莱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或合作模式同样重要:真正打通东西方电影的交流,像一家公司的同事一样坐下来交流电影制作技术、合拍一部电影。
“一部优秀的中美合拍片的诞生,并不是指中方投入一点资金就算合拍了,而是在题材、文化创作上真正地合拍。导演李安的作品上已经看到这样的影子,他在努力尝试把东西方文化融合,让电影能够吸收东西方的优势,并为东西方所接受,今后这样优秀的合拍片或合作会越来越多,中美影视企业之间并购也是在推动这一进程,但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三到五年,甚至八年的时间来考量。”张丰坦言。
微影时代高级副总裁杨丹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中国电影票房出现一定低迷,但电影生产周期很长,只要趋势是对的,对中国电影内容乃至票房提升还是有信心。对于中国电影向好莱坞取经寻求新的增长,他觉得是双向的,从内容生产上来说,北美有很多内容生产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快速学习并消化理解,北美也在跟中国做交流,也需要学习中国市场的经验。国际化不一定是完全拿过来用,而是更多从北美的一些经验、发展过程中去学习理解他们成功的秘诀,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