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对“人”动真格,信息骚扰或许就没这么猖狂

骑猪兜风 2016-10-27 15:12:12    201071 次浏览

反信息骚扰诈骗不动真格,就永远只能是看上去很美,而要动真格,就得在“人”字上下工夫。

近日,深圳警方在9家公司现场搜出超过100万条的个人信息,其中有精确的个人身份、职业、房产、车辆甚至银行存款信息。这样的景象,令人错愕。

自从“徐玉玉案”等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信息诈骗犯罪成了过街老鼠,有关部门也加大了打击力度,重磅文件接连出台。譬如规定从2016年12月1日起,非同名账户全部改成24小时之后到账;发5000条诈骗短信即可定罪等等。整治力度不可谓不大,可是警方出击所发现的问题依然触目惊心。

在某投资公司,警方现场搜出超过10万条的公民个人信息。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些个人信息不仅有业主的姓名、电话和身份证号,甚至精准到房产面积的大小以及银行卡卡号、余额等等,着实令人震惊。

直到目前为止,形形色色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依然漫天飞舞,让人防不胜防。按理说,如果按图索骥,根据每一个骚扰电话和每一条垃圾短信都能挖出背后的不法分子,但现在看来,“应然”与“实然”之间显然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据办案民警透露,此次行动中抓获的业务员均拒绝透露信息来源方,不过,根据提供的信息详细程度来看,这些信息应该为汽车4S店、小区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公司等渠道泄露。“拒绝透露信息来源方”,这样的强硬出人意料,而这些嫌疑机构的名称也早已为公众所熟知。

现在的问题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的“人”究竟是谁?我们知道可能泄露信息的大机构不外乎那么几家,但无论如何,诸如小区物业、房地产中介、医院、银行等等,都不过是“集合名词”,究竟是哪些“人”在违法牟利,才是重点。

某种意义上,对“人”动真格,才是抓住反信息骚扰诈骗的牛鼻子。但现在看来,打击和处理还是有点“虚”。被警方盯上的业务员居然敢“拒绝透露信息来源方”,一些涉事机构和相关人士也极少受到像样的惩处,如此这般,反信息骚扰诈骗就只能陷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死循环。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为反信息骚扰诈骗出力,晶报亦曾发起“中国手机反骚扰反欺诈联盟”。但平心而论,媒体也好,社会其它机构也罢,都只能是监督和助力,最终要解决问题,还是得依靠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效率,对一个个涉事的不法分子动真格。

参与信息骚扰诈骗的“人”,既有位处一线的业务员,也有负领导责任的管理者。譬如房地产中介骚扰电话不断,那么打电话的姓甚名谁,对应公司的负责人是何方神圣,都要查个清清楚楚,并从重惩处,银行、医院等等,也都要一视同仁。

新加坡国会曾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禁止向个人发送市场推广类短信等垃圾信息,违法发送垃圾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可能会被重罚100万新元,约合514万元人民币;向名单中的号码发一条垃圾短信,可能面临最高1万新元,约合人民币5.14万元的罚款。同时,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署,负责处理这一法案的相关事宜。反信息骚扰诈骗不动真格,就永远只能是看上去很美,而要动真格,就得在“人”字上下工夫。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