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大学生借贷信息遭泄露 谁把他们推向诈骗火坑

骑猪兜风 2016-10-26 13:13:16    200980 次浏览

最近,一家名为“中国信用黑名单”的网站公布了4242条网贷逾期者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姓名、照片、家庭住址、本人电话等,有些甚至连父母和同学的手机号也全被晒到网上,详细程度令人震惊。

在现实语境下,数目如此庞大、内容如此详尽的信息被公之于众,对象还多为经济状况堪忧的大学生,这不免引人担忧。对于电信诈骗分子而言,此类“送羊入虎口”的行为,无疑是个巨大利好。

据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都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作出了规定:执行惩罚行为的主体只有人民法院。而该网站的主办单位只是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因此,其公布网贷逾期者及相关牵连人员的隐私信息,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换言之,诸如网贷平台这样的民间机构,并无权公开所掌握的公民信息。类似的“网上示众”无异于滥用私刑,不仅侵犯了借贷者的个人隐私权,也存在很大规模的盲目“误伤”。更可怖的则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将增加信息诈骗的隐患。

该网站发布的个人信息几乎面面俱到,这种“欲污名之而后快”的报复性惩罚,倒是为诈骗人员节省了信息攫取的诸多成本。同时,过于详尽的信息,无疑也提升了诈骗的侵蚀面、纵深度和成功率。所以说,个人信息有多廉价,电信诈骗就有多精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一旦“裸奔”,有关部门针对相应诈骗的执法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毕竟,很多逻辑链条和利益关系将无从查起。

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总是“如影随形”,孤身一人落入这个陷阱是可怕的,4000余人一同落入则是一场灾难。可以说,肆无忌惮地公开个人信息,最终很可能助纣为虐——伤害他人,助推诈骗,也阻碍执法。而且,这种借贷平台今天可以明摆着公开信息,明天就可能暗地里开展信息售卖。若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到头来,一场宣泄只是衍生了另一场大型悲剧。

揆诸现实,徐玉玉之鉴在前,要避免信息诈骗的沉渣泛起,有关部门亟须堵住缺口,并依法对相关不正当手段加以制裁,绝不能纵容这种毫无遮掩地信息泄露行为一再蔓延。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