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学家玩转网络直播)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在移动互联如此发达之前,“直播”是一个意味着复杂技术以及集体协作的词,比如收视率最高的央视春晚。要做好一场直播,需要精心的策划、准备,以及精准无误地执行。
如同之前无数次一样,技术的进步总会颠覆人们对于现有世界的认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网络直播平台,正在颠覆着人们对于“直播”两个字的认知:原来直播可以简单通过一台智能手机和Wi-Fi实现,原来直播的内容可以是平凡的日常,原来当红主播收入那么高……
除了衍生出了“主播”这一新兴职业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尝试直播这种新鲜方式。比如科学家,正在尝试用直播这种方式做科普,让大众更加了解科学,以及科学家这个群体。科学直播,究竟效果几何呢?
科学直播,科普新方式
最近最受关注的两次直播,一次是“洪荒少女”傅园慧接受采访的直播,新浪服务器直接被挤爆;另外一次备受关注的直播主角,则是中秋节发射的天宫二号。
2016年卡尔·萨根奖获得者、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在中秋之夜,成为一名科学主播,度过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中秋夜。与网友一起聊天宫二号,聊月球,甚至是聊外星人。当晚的直播互动留言有1200多条,关于月球、宇宙的讨论一直延续至深夜。甚至发现留言中还有他的高中同学,更让他平添了几分温暖。直播结束后,郑永春在朋友圈发言:“今天状态很好,直播非常成功。我在光明网直播中秋赏月、天宫二号,吸引了57万人!”
其实,这并不是郑永春第一次做直播。在今年6月,他就受一家科学公众号平台之邀,做了科学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试直播做科普这种全新的方式。而此次科学家直播实验也是大获成功,在腾讯、优酷、映客、一直播、花椒五大平台的同步直播中,累计观众数达到490264人,点赞数达131376次。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郑永春表示,自己最初也是有所犹豫的,但最终还是决定尝试一下。
与传统的讲座、视频等科普方式相比,科学直播显然要生动有趣的多。被科学家喊“宝宝”对于受众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网络直播先天带有的趣味和互动基因,让硬邦邦的科普,变得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
科学主播不轻松
网络直播的兴起,催生了网络主播这个新兴行业。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主播就是高颜值的网红们。但事实上,正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在借助直播这种形式寻找更多的发展。如果还以为网络主播就是靠颜值吃饭,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理论物理学家李淼,自8月起在腾讯开始“淼叔开脑洞”系列直播,使他在诸多身份中又多了“科学主播”这一条。
要说服一名科学家开直播,要点之一便是直播平台首先要具有科学气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李淼表示,在此之前,有另外一家平台邀请他开直播。但考虑到对方似乎对科学本身兴趣寥寥,最终没有答应,后来选择了基础用户量更为占优势的腾讯直播。“现在直播平台非常多,最后的赢家还是像腾讯这样的大公司。”李淼说。
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李淼正式开始了网络直播。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七次直播,每次时间约两个小时,话题涵盖了月球、《三体》等等。观看人数不断上涨,从开始的几千人,到后来的上万人。“一次比一次人数多,第三次收听太多了,到最后直播结束已经4.6万,回看现在已经快接近7万了。”
尽管技术简单、环境简单,但科学主播却非轻松活儿。一个人撑起两个小时的直播,肚子里没有足够“干货”显然是无法胜任的。李淼也坦言:“前两次也是在摸索,第二次比较累,觉得很辛苦。最后突破了1.6万,也很有成就感。第三次就找了学生来对谈,感觉这样的形式比较适合我。”
不过,在李淼看来,网络直播是非常好的科普形式。“不正式、更接地气,当然对科普的要求比较高,可说是强迫你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和大家沟通。特别是刚开始,对主播要求比较高,不是任何人都有人气的。”
虽然网红主播们依靠网友打赏便可以月入不菲,付费看科普估计短时间内还是很难被接受。但对于科学主播的收入问题,李淼表示:“科普总是应该有收益的,不管是被科普的人还是科普的人,没有收益的话,很难持续。科学直播比较容易聚拢人气,但在经济上很难有什么收入。相较之下还是写一本科普畅销书挣钱更容易一点。”
对于想要作出的改进,李淼回答说:“做事情总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来的,科学直播也是一样,会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互动很带劲,有料是关键
谈及科学直播所具备的魅力,郑永春表示其具有传统平台不具备的“真实性、实时性、不可预见性”,而这对科学家和主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策划充分,同时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对科学直播的看法,归纳总结大家期望的科学主播的特征是——大家、有料、风趣,科学直播的最大魅力则是方便以及互动。相较讲座现场科学家们的“严肃脸”,同学们更偏爱网络直播的风趣幽默。网络先天具有的娱乐基因,可以让他们用与在课堂上或者讲座现场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科学家交流。
科学直播大概分为以下三种方式:科学家工作日常直播、科学实验直播以及主题式直播。对于未来的发展,郑永春认为后两种的机会更大,“大家都不清楚科学家的真实日常是什么样子的,开始会有一些新鲜感和窥探欲,觉得很神秘,希望了解科学家的所思所想和工作生活状态。但是一旦这样的窥探欲被满足、新鲜感消失了之后,往哪个方向走其实是问题。比如现在开课题组的会向大家直播,是不可持久的”。
相较之下,郑永春更看好科学实验室直播的发展,“科普的内容要跟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比如中小学需要了解的科学原理,其中有一些老师很难在课堂上提供这样的讲解和演示,那么就可以由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直播的方式完成。这样的直播会更受到欢迎”。
在他看来,无论哪种科普方式,要找到需求,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不然很容易昙花一现。“个人认为科学直播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观众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如何持续吸引受众是主要问题。”
▲链接▲
网络直播助力课外教育
在普及科学知识之外,网络直播在教育领域也正散发出熠熠光芒。得益于其即时性、互动性,网络直播拥有比视频公开课更被看好的发展潜力。
几个月前,网络教育平台万门大学创始人童哲也开始尝试网络直播的方式。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降低教育门槛的机构,万门大学长期以来通过录制公开课以及实体教学的形式来充实自己的免费资料库,提供给需要自学却苦于如何获得优质资源的用户。
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大、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的增多,用网络直播上课变得简单易行。在试水了高等数学课程之后,反响非常不错,万门大学开始陆续推出数学、物理等网络直播课程。
“需求量其实还是挺大的,社会上目前用这种方式做课程辅导的还并不多。”童哲在采访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万门大学正在与各位老师积极协商,日后将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来上课。无论是想学习英语、日语、法语,还是想巩固加强难懂的数学物理,都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获得。
至于实体课堂、视频公开课以及网络直播三者之间的比较,童哲表示小班实体课堂的效果肯定是最好的,但碍于时间、地理和金钱的限制,很多时候不太现实。“视频公开课和网络直播之所以应运而生,正是因为想要突破这些限制。”而至于之前非常火爆的公开课形式和网络直播,童哲认为公开课形式要胜过网络直播的话,除非是剪辑十分精良或者具备学科特殊性的公开课视频,“单位信息密度超过网络直播”,否则网络直播拥有视频公开课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来进行课外教育的优势,童哲总结了两点:互动性和即时性。他解释说,互动性上看,同学可以实时向老师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到别的同学可能更具启发性的提问;即时性上看,为了实时与老师互动,听课还是要按时按点儿,而如果是录制好了的公开课,很可能同学们都“懒癌”发作,放很长时间不去听。(张晶晶)
责任编辑:李德雄_NT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