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离开保姆和温床 创业者却可以像草莽一样生长

骑猪兜风 2016-10-10 09:10:00    201216 次浏览

(原标题:离开“保姆和温床”,创业者反而可以像草莽一样生长!)

近日,“歌唱的最好的投资人”胡海泉在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某创业大赛时,发表演说,称:保姆式的孵化器不适合创业者。

究竟是啥意思呢?作为投资人兼评委,海泉大哥言辞犀利。他说,“一些政府办的孵化器除了给创业公司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贷款、种子基金外,甚至还帮创业者交电话费、收快递、代点餐,接送孩子。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过于舒适的环境。对于处于拼杀阶段的创业公司来说,会造成天生免疫力低下,相反,那些没有过多支持的项目,反而可以像草莽一样生长。”

吃瓜群众不以为然,以为唱歌的懂啥投资。花拳绣腿,业余的,没有真功夫,其实呀,人家那是低调。

确切消息是,人家在2013年春就成立了专门团队,目前海泉基金的管理规模达30亿元,投资项目已接近30个。所以是老司机啦。不爱讲空话、套话,句句戳中要害、直击创业圈的热点话题,这是现场人士对他的中肯评价。

孵化器太多,创业者不够用了

言归正传,回到孵化器上来。最近关于此的话题不少啊。

最新出炉的《2016中国双创报告》显示,自1987年中国的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出现,至2015年底,中国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30家,上报的众创空间名单2345家,共4875家,是全球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只是官方数据,民间的说法,少说也有7000多家。

随着双创热潮的涌动,孵化器进入爆棚式增长阶段,咖啡厅、地下室、写字楼、甚至学校也成为孵化器的盘踞之所。各类型、各层次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争相亮相,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然而2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孵化机构关闭了,剩下的也在艰难摸索中。

对于孵化机构来说,最大的目标是孵化出独角兽企业,然而当下的现实是:排除一些政府、学校办的孵化器,打着孵化器的名义做办公室出租的,能孵化出2轮以上投资项目的孵化器已经不多了。很多孵化器除了提供零食、速溶咖啡和请一些嘉宾做分享外,提供不出真正的服务。当然这不包括那些业绩较硬的创投加速器。

孵化器:没有一招鲜,甭提吃遍天

北大创业训练营CEO王健对此现象说到,做初创企业孵化是很艰难的模式,因为孵化器需要强大的资金链条支撑。如果没有一招鲜,就可能被淘汰。

他对邦哥侃道,现在的孵化器主要分4类,每种商业模式都不一样:

一是以投资基金为背书的孵化器,如联想之星,后面有大的投资基金,以孵化器导入项目

二是以交互、社群为中心的孵化器,如3w咖啡

三是以主营业务为主导的孵化器:如天使会(办活动)

四是资源平台型孵化器:如北大、清华的孵化器

其中,孵化器是以物理空间为衍生的孵化平台;众创空间是为初创企业配置创业要素的载体。初创企业缺知识,缺钱,缺空间,缺产业结构,缺上下游,只要你在其中的一部分做好文章,你就是一个众创空间,不依托硬件。

孵化器是以物业、产业收入为商业模式一个商业体,服务的对象是创业者,依托于硬件;众创空间是围绕创业者为甲方开发的要素补全平台。

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这个链条,越往后,需要的硬件越少,软件越多,资源越多。

这三者是衍生,也是合作关系。目前这些他们都在探索,但很多机构连这3者的定义都没搞清楚,导致越做越混乱。

北大才子的论断自然是精辟!邦哥感慨:连局中人都在摸索,局外人想看清就更难了。孵化器的江湖残酷那是真真的。归根究底,什么样的孵化器才有市场?创业公司又在寻找什么样的孵化机构呢?

说人话就是,创业者钱少、资源少、经验少,需要资源,需要牛人指路,需要钱,需要免费的办公地点,免费的服务,最好连办公设备都免费...总之,能解决他们实实在在的问题的孵化器才是他们的首选!

责任编辑:彭丽慧_NT5727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