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网瘾坏孩子是可以教好的——涉事网戒学校的标语如是,可他们不仅没有教好孩子,反而用暴力手段进一步伤害了孩子,这样的学校为什么一直没人管?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壹观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中秋节后的一天,团圆的滋味还未散去,一起“少女弑母”案惊煞旁人。在黑龙江省肇东市,16岁的陈欣然绑架并杀害了母亲,此前她刚从一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网戒学校出来。“问题少女”、网戒学校、失格人生,构成了一幅沉重的画面,虽然尚没有证据将“少女弑母”和“网戒学校”直接关联,但其中的问题不可不说。
细节中见端倪。陈欣然在离校后的日志中,记录了她被设套“诱捕”的过程,在校期间教官体罚打骂,甚至被要求对着便池吃饭。网戒学校的多名校友也讲述了校园中的暴力,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学校是“恐怖、自私、失格的牢笼”。这所名为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地方,在办学、师资、管理等多方面存疑,山东省教育厅已成立省市区联合调查小组,会同公安、民政的协同调查结果值得期待。
一所网戒学校的背后是一个世俗眼中的特殊群体——比如网瘾、厌学、叛逆,也是一个需要严格规范、监管的教育生态。网戒学校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也随着管教方式的曝光而颇受质疑。至今,网戒领域依然混乱、模糊,有多少机构、有多少患者、有多少治愈率,似乎都成了谜。
教育不能是一本糊涂账,涉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是如此。网戒学校,是针对所谓“问题少年”而开设,教育和纠偏的方式异于一般校园培养。有没有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有没有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有没有可供评估的教育标准?这些问题一直拷问着网戒学校及教育部门。
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每家网戒学校都有自己的“独门功夫”,催眠、针灸、呐喊、电击、药物、体训“各显神通”,其中的“乱”“杂”“黑”早有曝光,却至今仍未断绝,足见相关部门在教育建设和监管整顿上的缺位。其实,这些手段都背离了教育和治疗常识,其后果往往是,不少孩子在这类学校里,心灵和身体受到二次伤害,甚至仇恨父母、报复社会、行为极端,“少女弑母”或许早已埋下了祸根。
时代在变,外部环境也在变。以往,网戒学校多以封闭式、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强力让患者远离网络;如今,网络遍布各地,手机也成了“身体器官”,更何况,网瘾是不是精神疾病本就存在争议,在这种情况下,网戒学校将如何与时代共处呢?毋庸置疑,借暴力控制并打造一个难以飞越的“疯人院”,肯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叛逆网瘾坏孩子是可以教好的——涉事网戒学校的标语如是,可他们不仅没有教好孩子,反而用暴力手段进一步伤害了孩子,这样的学校为什么一直没人管?再回到所谓“问题少年”,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教育,对于成长出了偏差的孩子,爱、尊重和陪伴才是最好的药,这些远比暴力更有效。家长们该醒醒了,别再把孩子送进这样的“牢笼”;教育部门也该行动了,别再对类似学校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