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给网络语言多点“温馨提醒”

骑猪兜风 2016-09-21 06:46:34    201031 次浏览

  夏振彬

  对待网络语言要进行分析、规范、引导,而不是消灭。这种理性、辩证的态度,应该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对于网络语言,该不该管?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态度一直不缺“市场”。一是无所谓。在很多人看来,网络语言也有生老病死,当热点过去,其存在感也就越来越低——网络语言有这种“自净系统”,因此没必要对它横加干涉、大费周章。另一种则是“洁癖”。很多人对网络语言这种新事物不适应,觉得它对语言的纯洁性是一种极大破坏,尤其中小学孩子竞相使用新词汇让他们深感不安。

  其实,语言源自约定俗成,也始终在发展变化,随着网络成为日常生活的“刚需”,语言也难免要刻上网络时代的印记。因此没必要太过敏感,喊打喊杀,欲除之而后快。当然,网络语言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所以也不能不以为意,任由其恣意生长。日前,教育部相关领导表示,对待网络语言要进行分析、规范、引导,而不是消灭。这种理性、辩证的态度,应该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那么,网络语言应该怎么管?一直以来,富有创造力的网民“蛮拼的”,创造了一批批“给力”的新词汇;可与此同时,一些造词者过分“任性”,使得低俗语言满天飞,网络空间越来越重口味。对此,无疑应该一分为二,有堵有疏。汉语言专家、语文教育专家等可以定期对其进行甄别,对符合语法规范、生动形象、清新向上的网络语言予以公示、推荐使用,甚至收录到词典、教材中,为其提供“转正”的通道,让汉语言不断紧跟时代、吐故纳新。反之,则对其使用范围、场合等建议限定、限制甚至“封杀”,严守底线。这项工作不妨形成机制,并且不断提高权威性和指导力,让人际交流、媒体报道、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户外广告等都能够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也要强化运营平台的监管、引导责任。当前,低俗化已成为网络语言的“硬伤”,粗话脏话大行其道,色情暴力俯拾皆是,攻击谩骂更是不绝于耳。它们违反语言规范,污染社会环境,损害公序良俗,也误导广大受众。对此,网站、贴吧、等作为平台,应把好关口,比如借助技术手段升级“语言过滤器”,让发布低俗、谩骂等词汇“此路不通”;另一方面,也可在发布内容、留言、转发、跟帖等位置设置“温馨提醒”,让文明引导离用户更近一步。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为人镜。网络语言不仅能够反映网民情绪、能够折射社会文化心理,还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明风貌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不可能脱离现实存在,因此对于网络粗俗、暴力语言的规范和整治,从根本上说还要从社会入手——道阻且长,而随着网友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今后将越来越好。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