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PE的那几块大饼:视觉和听觉已经彻底废了味觉和嗅觉)
大家都知道,大凡用P/E(市盈率)来定价的投资者,投资的都是未来。于是江湖里就出现了那么一帮大师,专门制造未来的传说,绘制未来的"大饼".这些个"大饼",经大师们竭尽渲染之功力,让你听到就能咽口水,争先恐后上去啃咬,哪怕咬到是腐烂的垃圾,也丝毫体会不到,因为此时此刻,视觉和听觉已经彻底废了味觉和嗅觉。
这些PE的大饼通常出现的名字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最有前景行业"、"未来高速成长行业"等等,大致意思都是在不久的未来,这些行业或产业都非常具有高速成长的潜力,而且会发展成巨大无比的市场,而且,在这些个大饼的描绘里,你会看到很多非常新颖的名词和说法,这些名词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你因不懂而产生晕眩,因晕眩而产生幻觉,因幻觉而最后坚定地相信:只要今天把钱放进去,未来基本上就等着数钱。
月饼商家们会笑着说,"哥卖的不是月饼,哥卖的是美丽亲情".而投资家们深沉的说,"哥投资的不是公司,哥投的是未来"。
其实,存在就是需要。之所以近几年PE大饼满天飞,主要是因为从上世纪的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一轮长达十多年的经济高速成长之后,再也没有看到在哪个行业发生颠覆性的技术突破,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的各个层面,包括政府、产业界、甚至老百姓,都需要一剂强心针来刺激后危机时代的经济,需要一些看起来无比美好的前景,需要一些故事,需要止痛和希望。于是,就出现了物联网、清洁技术、生物科技、文化产业等一张张大饼,人们希望它们能像互联网一样带来经济腾飞。然而,危机后止痛是需要的,但沉迷于止痛药物的快感就不好了;希望是好的,但幻觉就不好了。经济的发展,还是要落在地面的东西,要落在一步一个脚印上。
因为工作的关系,本人曾经也舔过、也试着咬过这些个PE大饼,更深感惭愧的是,还曾经参与过和面,也了解一些大饼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在这里想把我尝到的味道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因为诱人的PE大饼有好多好多块,每块大饼里面还有很多小块,实在是多,所以就挑几块主要的大饼,分几篇和各位慢慢品尝。
物联网
物联网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网络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连接起来,从而使这个世界的运作更加高效和方便。现在只是电脑和手机被连成了网络,而在物联网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静止的、运动的,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寻到它的踪迹,探测到它的状态,甚至对它进行即时的处理。听着怎么都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近一年多来确实被媒体炒得火热,于是也成了投资家们的一张大饼。
其实"物联网"这个概念很早就被微软公司提出来过,只是当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现在由于时代的需要,又被重新提了出来。特别是在中国,物联网更是成了香饽饽,成了各地政府竞相推广的概念。各种规模的物联网产业园区争相建立,随便是个公司,只要沾点物联网的概念,都能拿到一堆的政府资助和优惠政策。曾经被VC/PE冷落了好一阵子的RFID(射频识别)公司、传感器公司、网络技术公司、以及应用软件公司,都披上了物联网的外衣,成了资本追逐的对象。
根据目前的理解,从物联网的物理结构上看,有四个层面组成,感知层面、网络层面、信息处理层面、和应用层面。其中感知层面主要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各种传感技术,网络层面主要是各种网络的优化、互联互通、专网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信息处理层面主要是指更快更强的信息计算和处理、云计算等,应用层面是指某些特定行业的应用集成、服务模式等。从这样的理解来看,物联网确实是囊括了硬件、软件、网络、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范畴应该超过了互联网。但是,与互联网不同的是,物联网还处于概念阶段,讨论阶段,甚至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准确完善的定义,更不用说标准了,这中间有一些列的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比如说网络层面,是用现成的电信网络基础设施,还是要建设专用的物联网?在"物联"这么广泛的网络上,"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那让人放心网络安全技术又在哪里?比如说感知层面,不仅仅是RFID和传感器的成本问题,怎样让传感器除了感知,还能执行从网络传输过来的指令,从而实现互动的物联网?正因为还有这么多没搞清楚的问题,所以物联网目前除了一个概念之外,还很远很远,远到还不知道通往物联网的路径,远到还迟迟出不来实施物联网的日程表。所以,物联网还是一张画在纸上的饼,不能用它来充饥。
因此,当在看一个公司或者投资机会的时候,如果有人试图把它和物联网联系起来,当成一个物联网的公司,描述一个无比美好的前景,最好能冷静地、客观地、独立地去看待这个机会,暂时忘掉物联网有可能带给它的机会。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RFID的机会,那就是一个基于现有应用和现有市场的RFID,可能用在物流上,可能用在零售上,但它在可见的未来几年之内应该无法享受到"物联网"这个大行业给它带来的成长机会。还有人也许会跟你说一个"物联网"的应用,但实际上它也就是某个行业的网络应用,仅仅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在这个细分行业的一个具体应用而已,请忘了"物联网"这三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字,还很远。
我不愿意说"物联网"是个忽悠,它是个美好的梦想,人有梦想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人还是不能活在梦想里,而是需要每一步都脚踏大地。
清洁技术
清洁技术其实是来自英文的Clean-tech,最早是老外为了寻找下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经济成长引擎而发明出来的词。从社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公益和功德的好概念,应该大力推广;从商业发展的角度看,也应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值得注意。但是,一个好的概念如果被少数别有企图的人过分包装,变成了一块用来忽悠的大饼,好事就变成了坏事。自从今年失败的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各国政府对改善环境的投资更加令人担忧,我一个做碳交易的哥们今年几乎就没做什么生意。但是如果看回咱们国内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私募股权市场,都是热气腾腾,泡沫翻滚。从热炒的锂矿,电动车,智能电网,LED,到一家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水处理工程公司上市,到处是大饼幻觉下的意念充饥。
简单举几个例子来把这些个大饼的美丽包装打开,再刮去表明涂的甜味剂,看看馅里面到底有些什么。
先说锂吧,和它相关的还有电池、电动车和储能。当公司说它收购了一个大锂矿,立刻就有人帮它算出了天文数字的"未来"收入,根本没有人去求证那些锂矿能否以经济的成本和效率提炼出合格的能用的电池材料,也没有人去分析来自电动车和储能的下游锂离子电池巨大需求的假设是否合理,凭想象几乎就能让股价翻倍。比如说电动车, 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安全性、一致性、成本、充电站、以及系统配套等等,其中成本问题是最关键的,尽管政府有购车补贴,但是就现在锂电池的真实寿命,用不了多久是肯定要换的,而换一块电池可能比车还贵,那到时候是换还是不换?如果不换有会造成多大的浪费和环境负担?没有人去细究这些问题。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的电动车行业,发展得快的往往是那些原来做电动自行车、电动场地车甚至是农用车的小厂,因为他们靠着"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和胆量,弄台车装上快电池,只要能跑上一段,就敢当电动车去申请国家补贴去市场上卖了。而真正的大车厂,几乎都还没有推出量产的电动车,因为他们对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目前的电池技术状况下,他们非常谨慎地在开发产品。可是你能相信那些非正规的"电动车"厂,能在未来的3到5年里带动这个产业吗?而起靠国家补贴,总是有尽头的,欧洲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历程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锂电池用来储能就更远了,现阶段有各种储能技术在PK,其中电池技术就多达四到五种,根本还没有迹象表明锂电池会变成未来电网储能的主流应用。那储能来作为锂电池的大市场,目前来看,比电动车更加不靠谱。锂电池因为电动车或储能而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至少还需要3年时间才能看得稍微清楚一点,这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投资在这个领域,是不折不扣的风险投资,风险的周期会有多长?高风险是否能获得应有的高回报?还是应该仔细想清楚一点,而不是直接把"锂"当"金"来看。
智能电网也是一个令很多人激动的行业,一想到国家要往智能电网里投入上万亿人民币,很多企业和资本就按捺不住往里冲。智能电网确实是一个真正会产生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市场也会非常大,但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使得民营资本和企业不适合进入,那就是整个行业的客户只有两家:国网和南网。特别是国网,它制定标准、认证产品、决定采购,它也拥有企业。近来,强大的国网基本上就是看上哪家设备商的产品好而决定要大批量采购时,就要去控股这家公司,肥水不流外人田。在这些的市场结构下,资本怎能有动力进入呢?
LED也是倍受追捧的清洁技术细分行业之一,因为它听起来确实很有技术含量,半导体外延片、芯片、散热、光衰等等,技术名词术语一大堆。可事实是现有的LED技术都是成熟技术和工艺,只要买来设备,再找个有过相关经验的生产团队,花点时间摸索调试,就能生产出来。因为行业大热,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必然会跟太阳能、风能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一样,很快就会进入产能过剩的状况,紧接着就是价格恶性竞争,行业洗牌,一大批公司倒闭或被收购,少数几家存活并发展。如果盲目投资,觉得是个LED公司就可以赚大钱,那一定是要亏钱的。可是,要能投得中那几家最后能胜出的企业,又何尝容易?在这场从火热到过剩、洗牌,再到稳定发展的周期里,只有那些设备商是一直笑着的,他们反正接单生产,产能疯狂扩张,他们的生意就疯狂好。可那些都是老外。还有一些注重技术突破的公司也是非常有前途的,可那些公司也基本上是老外,或者是大的半导体晶片厂。中国的LED小公司,唉。
水处理最近一两年也热起来了,很多做水处理的老板看到碧水源和万邦达都能上市,而且估值还那么高,心想行业里都知道我的公司比他们好啊,我为什么不能上市?于是PE市场冒出来一大批做水处理的公司。但水处理也是有它的一些特点,首先,中国的水处理基本上属于传统行业,就是设备制造和工程设计施工,在设备和产品制造的企业里稍微有点技术的也都是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中高端产品都在GE、SIMENSE那些老外手里把着呢。所以,水处理不能看成一个"技术"的行业,也不存在技术突破而带来爆发增长的机会。还有,水处理公司基本上都做不大,因为它有强烈的地域性和行业性限制。从市政污水来说,哪个地方的环保部门没点关系企业?从工业污水来说,因为不同行业的污水水质差别很大,基本上一家公司在电镀行业做得很好,就必然会有别的公司在纺织行业里做得好,能同时跨好多个大行业做出知名度的企业少之又少。所以,上市的两家公司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两点,碧水源主要靠做北京市场(地域性),万邦达主要靠做煤炭行业(行业性)。很多水处理公司没办法,为了充大规模,都去做BOT,那就不是水处理行业,变成了基础设施运营了,根本就没法算清洁技术了。
风能行业和太阳能行业在中国也基本上是传统制造业,没什么技术可谈。
新材料倒是一个高技术的行业,但是应该归为化工行业,而不是拿清洁技术来说事儿。
节能服务,也叫能源管理,也是受人追捧。可是这些都是先投资后收钱的生意,在中国收钱,尽管这钱是帮对方节省下来的钱的一部分而已,也是非常困难。而且,做项目也挺难的,因为你去帮人家节能,必定损害到对方公司里面原来采购能源或使用能源的那个利益小团体,所以节能公司经常会困惑无比,为什么不用你花钱,又能节省能源,节省开支的生意还那么难谈呢?道理就在这儿。
其实,节能和环保在哪个行业都需要,很多行业都还没有提到,比如说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环境治理与改善等等,每个行业的节能环保都有自身的特点。清洁技术被单独拎出来成为一个热门行业,纯粹是资本家忽悠出来的大饼。真正的清洁技术,必须具备以下三点,但这样的公司其实是不多的。
1. 清洁
2. 技术
3. 技术的突破能带来爆发性的增长。
责任编辑:张洁_NT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