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靠脸”吃饭的美图,如何取悦难以捉摸的女性用户?

骑猪兜风 2016-09-16 01:37:10    200680 次浏览

“靠脸”吃饭的美图,如何取悦难以捉摸的女性用户?

“靠脸”吃饭的美图,如何取悦难以捉摸的女性用户?

最初计划采访美图CTO张伟,虎嗅只是在好奇这个现象:美颜成了一批用户的刚需,市场环境也因此变得非常有趣——美颜成为了几乎所有国产手机都预装的功能,有美颜可能不再是独特的卖点,而不做美颜便可能丧失手机市场半壁江山中的竞争力。

最早做美颜、专业做美颜,现在又将手机作为主要营收来源的美图,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个市场的?从技术上看,“有美颜功能”和“把美颜做出色”之间,又有多大差别?这个差别能成为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吗?

在访谈中,美图表现出的对技术的热衷让我们多少有些惊奇。美颜工具,是用死理性派的固定程序,去实现“美”这样一个感性的概念,在这背后便是产品和技术的付出。张伟多次提到美图希望将M-Lab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负责将学术界的机器视觉等学术成果落地,成为有商业价值的工具。尽管在公众面前,美图目前尚未强调这个技术品牌。

这个产品为王、用户群主要为女性、并不太有人在乎背后的技术的行业,现在领头的企业开始试图打造技术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风向变化。

以下为张伟访谈实录整理,加粗部分为虎嗅的提问。

美颜的历史,和不同时期美颜技术的发展趋势?

化妆大概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开始大家对于化妆这件事情是不接受的,慢慢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会矫枉过正,也就是化妆越来越浓,大家才觉得这是漂亮、是化过妆;再往后渐渐过渡到要自然,要知道自己适合化怎样的妆;到最后的境界可能就像现在日本的女生那样,化了妆,看起来像没化一样,但又能够很漂亮地把我个人的特点展示出来。

当然,在美颜中也发生了同样的趋势。大家做美颜,一开始是因为照片实在不好Po出来,一方面是照片本身质量的问题,比如在做美颜之前我们做了些图像处理(美图秀秀),把质量很差的照片处理成大家可以接受的、有逼格的照片,慢慢除了有逼格之外,一些长相上的缺陷就应该被修正,调成“理想中的我”,这才是一张可以Po出来的照片。

完整的美颜历史肯定不好说,在我们之前也有人做,之后也有很多人在跟。一个事情只要热了,肯定会有很多人来跟着做,美颜肯定也不例外,就好像时尚潮流一样。美颜技术因为很热,又是刚需,今后肯定会有很多人去做,同时技术趋向于一致性,技术的“好”有同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这个标准在哪里(计算精度、速度等)。

但是有一个是比较不好定义的——怎么定义“美”这个事情?如果纯粹地由一帮工程师去做,可能调出来就会比较呆板,但这里其实有很多很细腻的部分,比如就拿化妆来说,好的妆肯定不是你随便涂一涂就行的。

简单说一下我的见解。早期的技术我跟一些学术的同事聊过,最早的技术其实没有特别针对美颜这个事情,而是比如我脸上有个瑕疵,我想让皮肤更光滑,于是大家就找学术上的工具,叫做“平滑器”或者“滤波器”这样的工具,把坑洼变得平滑,用完确实发现有改善,但看起来非常假,一眼看上去就是处理过的,过渡也很不自然,滤波器会把全图都处理掉,皮肤是变光滑了,头发的纹理也被模糊了。到了下一代,比如既然说头发有问题,那我们就把头发区分开来,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分类,学术上叫“Segmentation”,就是把区块分开,这个过程做完,效果就是皮肤处理得不错,头发区分得也还算行,整体的画质不会很模糊,该修的部分修,不该修的部分也保留住了。但最终的结论是,我想着重体现的鼻子、眼睛等五官,并没有得到特别好的处理,再下一步我们就做了精准的人脸点分布,要知道眼睛在哪、图像质量如何,是需要锐化还是怎样的处理。

那美图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做人脸分布识别的?

美图早期是用第三方的技术的。这大概是11-12年的事情。而今年新发布的美颜,就已经是美图自己的技术了,现在这是美图在技术上的核心,当然也有技术安全的因素,第三方技术总会有技术风险。另外我们也有一些定制化的需求,自己的核心可以自己提升。

新的人脸点定位技术是不是美图的专利?

我们的专利库里大概有一些,但其实这种专利是不好申请的。首先它最好的那部分秘密还是藏在软件里面的,不会写成专利公开出来,现在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是有些不太完善的地方,我们不太希望这些核心的机密公开出去。我们选择从一些侧面来保护它。

审美的方向,归根结底,还是用户告诉你们的?

两部分来看。第一是我们比较骄傲的,其实你要做过很多美颜功能,你才能知道做新功能该往怎样的方向调。现在,竞争者都在看我们的产品在做什么,然而我们已经在考虑下一阶段该怎么做了。他们可能没有想过,但我们在想这个问题。

同时呢,我们想的东西又能被用户验证。做得好,用户的正面反馈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做得不好,我们会悄无声息地去掉,你也不会看到它。

特别细节的调整,用户能判断出一个美颜产品好或不好?

单个用户肯定不行,但整个用户群就可以。我们有海量的用户来实现这些细微的反馈。如果产品明显变好了,我们会得到活跃率上升的数据,说明用的频率变高了。用户可能不会直接表达产品好不好,但会用使用频率来投票。

消费者是非常厉害的。这是女性市场最独特的地方,女生对于任何一个调整都非常敏感,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产品经理。我们内部曾经有过一些小问题,内部一些细节的调整大家觉得也还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甚至我们认为没有人会发现,但公布到线上后收到了铺天盖地的用户反馈,我们就立刻在下一版本中做了修复。你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动,哪怕只是脸部的平滑处理稍微调了一点点参数,我们要靠图片Ab对比才能看出来的,用户都能有剧烈反馈。女性用户的敏锐不是对技术调整,而是对最终效果的感受,这种感受非常直接。

有没有感到女性用户难以被取悦?

其实还好。用户可能不容易取悦,这也可能成为美颜的门槛。

但这个过程中,确实你会了解一些哪怕是很难做的方向,它就成了下阶段产品的门路。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对嘴唇的判断,这是一个学术上的难题,找到嘴唇在哪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女生对唇色又非常感冒,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你做完之后就会发现,这个市场确实难以取悦,但是你做到了以后又成了别人很难跨过的门槛,别人可能还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要把我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为此,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研发机构“M-Lab”,专门来研究效果怎样反推成技术,如果这个技术目前没人能做到,那我们就从学术论文中,或这用自研的方式找到。

学术界的研究,和商业应用的区别在哪里?

这就是我们做“M-Lab”的原因。学术圈不会告诉你唇色怎么改,但他会告诉你,比如你希望得到颜色增强的话,可能需要将颜色从RGB空间转为LAB空间,或者你需要一个不同的色彩域,或者说你要知道更精准的嘴唇点,你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训练系统、去输入怎样的模型。学术界提供了这一个最基本的工具箱,事情得通过这个工具箱做出来,但它不会告诉你怎样做很具象的东西,我们的团队会去找这些工具箱,把它拼成一个可以用的模型。

然而这些工具箱对所有厂商都是平等的,开放的?

看谁能找到,其实就是人类的知识库,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如此。

美颜工具间的竞争,技术优势重要吗?

有两部分,这也是我们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第一部分是应用技术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有一些学术能力更强的团队做得更好,能找到更好的技术来解决碰到的细节问题。第二部分是我们的自身优势——我们做美颜做了八年多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我们清楚这些方向性的问题,知道女生们喜欢什么,这不是说做细就可以。

除了技术,产品方面的竞争力怎样判断?美颜是该一键自动操作,还是该给消费者一大堆调整选项呢?

过去我们在做的事情,是让产品越来越简单。最早有美颜的是美图秀秀, 它要操作很多步骤,后面我们做了美颜相机,它就只需要拍照,然后选择档位;到了手机上,我们甚至连档位都隐藏了,当然你也可以调,但默认的效果其实已经挺不错了。

从产品层面来说,我们觉得人肯定会往越来越懒的方向去走。现在我们把过去大量操作的结论,放在了一键优化里面。但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不同的女生的喜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机器会慢慢地把这些东西聚集在一起,做一些人群细分。比如说10岁的小朋友和20岁姑娘们要用的美颜程度、磨皮和祛痘的水平就不太一样,甚至美国人还是喜欢那种斑斑点点的,亚洲人不能接受,模型就会渐渐包含这些东西。

说到北美和南美地区,他们对手动调整的需求比我们国内大,他们不太喜欢一键式的调整,而是喜欢可调节的东西比较多,我们也做了特别的订制化,更方便选择保留脸上的雀斑与纹理等。

人确实是越来越懒的,但产品又要做得好,所以有高端手动产品,你可以做得更细腻,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有全自动的东西,完成这些快速的、仅需要达到80分的要求。

这里有个人工智能系统来执行策略?

这个时代是绕不开智能的。你要做自动化、智能化,也只有这一个方向可以走,大家都会到这个门口,下面就看谁的数据、理解和模型更好。对公司来说,数据的安全很重要,因此我们也不太敢把这个系统开放给第三方去用。

虎嗅注意到现在直播平台大多数都仅为iOS版本提供了美颜功能。关于视频美颜,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现在速度方面是很吃力。我们其实有一些很炫酷的视频技术,但很头疼性能问题,因为要放在手机上跑,发热等问题都会出现。我们慢慢找到一些解决方案,最近也有了些新的进展,去找性能与效果的平衡,既能用,效果又不会太差。这还是一个只做到80分效果,但可以解决速度的思路。

视频美颜是另外一块,这已经比较成熟了。当然我们也在一直升级这个东西,因为视频美颜还是有特殊价值的,特别是在直播火热的今天。美拍中一直就有视频美颜功能,我们会比别家做得更细腻一些。

为了更快的处理速度,我们从源头开始搞算法,寻求硬件厂商帮助,从底层开始进行指令集的优化。我们会让App的美颜尽量不要限制机型,这方面问题不大。

直播平台上的审美观,还是三五年前那种浓妆的审美?

可能也不会到三五年,确实会差静态图片一大截就是了。可以期待一下我们未来的产品,我们有了一些idea,可以将图片与视频美颜的效果差距缩小到半年到一年。

美颜这种刚需工具,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付费工具?

其实美颜有做成付费工具的案例,在以色列,有一家公司做了付费的美颜,主要针对北美市场。首先我们认为亚洲市场本身对于付费的意愿就不是特别强烈,另外就是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做这块市场,而付费这个行为,在中国市场无法验证,任何一个付费的软件在中国跑得都不是特别顺利。

我们其实是可以通过软件中别的渠道来获取收益,比如广告,因此也没有特别重视付费这件事情。自拍背后的人群有巨大的价值,我们不觉得一次收费是一个好方案。广告的方式,收入是长期的,因为软件的打开频率太高了,而且使用时长也很长,自拍一张照片其实需要很长时间。

美颜市场会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吗?

不敢说,感觉看起来,美颜相机的市场占有率看起来还不错,我们不太清楚这算不算赢者通吃。

会不会出现某家拥有技术优势后,竞争力出现显著区别?

其实我们现在技术是领先的,也有很多巨头找我们买这个技术,但是我们不会输出这个技术是肯定的,而且也会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不断优化它,我们的目标是一直引领这个方向。

手机厂商们的技术如何?在已经自带了美颜功能的手机上,美图的App们的装机率是否受到了影响?

我们的数据表明还好。但按机型分布的装机量,数据部门没有公开。我们非常愿意每家手机厂商都做这个事情教育市场,如果厂商做得比我们好,我们也没话说,而如果做得不如我们好,用户自然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市场其实已经被社交网络教育好了,而不是被手机厂商的预装教育出来的,手机厂商做美颜,只是应对这股社交潮流的解决方案?

同意。一个问题是,厂商总是落后市场一步的,一台手机的设计生产制造,上市那都是半年之后的事情,而我们一直在做仅仅下一个月的事情。同理,做技术输出与广告,两种模式的价值差别也很大。有了核心技术,用来做自己的核心业务,再做商业变现,长尾效应要好多了。美图本来只是一家软件公司,做好自己的软件产品,有能力做成平台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做To B的服务商不是我们的诉求。

说说影响力。现在你们是否能影响网络空间的美颜美妆风格潮流?

美颜相机主要还是工具,主要还是靠用户调整。但在我们做某些运营的时候,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前段时间美妆相机的pony妆,一下子在韩国和泰国变成了当地SNS的热潮,随便抓一个自拍都是这种风格。美颜技术确实对文化会有一定影响,但我更觉得这是顺应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强行改变它。

(美图提供的数据:pony和美妆相机的合作,使美妆相机在韩国地区新增装机提升3000%,活跃度提升500%,并强势影响了整个亚太地区。爆发期结束后,美妆相机的全球活跃用户增长超过50%)

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们技术部门还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但也希望能有一个和公司齐名的技术品牌,希望有一些人能关注到我们的M-Lab,我们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愿景,就是我们做的东西,能够吸引到一批不错的研究者,也就是那些学霸们,来做一些能够落地的技术。我们不希望技术仅仅停留在学术上,变成CVPR(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的一篇Paper,而是产生为大家服务的内容。

“靠脸”吃饭的美图,如何取悦难以捉摸的女性用户?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