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发表于学术期刊《科学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近30年来,中国骤发性干旱次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未来这一情况有加重的趋势。
传统的干旱是一种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的长期气候现象,骤发性干旱则是由一波热浪导致的短期高温现象,且伴随土壤水分含量低和强蒸散作用(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
上述研究的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袁星等,他们分析了1979-2010年全国2000多个气象站的数据发现,骤发性干旱多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比如发生次数最多的中国南方,平均每十年发生16-24次,其次是中国东北部。
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10年,中国骤发性干旱的发生次数增加了109%。
研究认为,这种增加主要是长期变暖造成的,同时也与土壤湿度下降和蒸散作用增强有关。
对相关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土壤湿度和蒸散三个因素可以解释81%的骤发性干旱变化,其中温度占50.1%。
虽然在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之后,中国的温度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下降却被愈加严重的土壤湿度降低和蒸散作用加强给抵消了,其结果就是1998年之后骤发性干旱反而更多了。
在21世纪,全球变暖还将继续,骤发性干旱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可能会继续增加,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作者在研究中呼吁,这种不同于传统干旱的现象亟需更深入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