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院士: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见“人造太阳”商用

骑猪兜风 2016-07-18 10:45:19    200772 次浏览

(原标题:李建刚院士:正研发清洁能源人造太阳,温度高达上亿摄氏度)

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王文秋

7月1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张晓林等六位科学家在上海浦东图书馆演讲,向现场的500多位观众介绍其科学研究进展,并跨界对话。该演讲还通过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同步直播。

演讲结束后,澎湃新闻还对上述科学家进行了采访。

跨国界的“人造太阳”预算100亿欧元

院士: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见“人造太阳”商用

李建刚院士

太阳是理想的“发电厂”,亿万年来,通过无止休的核聚变,它不停燃烧,对外辐射出光和热。如果在地球上重复这一过程,是否就不再需要建立那么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煤炭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站了?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李建刚在一个岛上工作了34年。

他们面临的核聚变的火球温度高达上亿摄氏度,放在什么地方呢?

李建刚和科研人员们尝试了地球上最硬的金属——钨合金,但仍然要把核聚变火球脱离这一合金:悬浮。他们用超导体产生的磁力,将核聚变火球悬浮,平稳地锁在钨合金容器内。

李建刚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偏心,否则挨着哪儿,哪儿就烧没了”。

在研发这一超导科学设施过程中,他们研发出了能够抗强冲击的金属材料,可用于建造中国航母甲板上飞机的起落架。

院士: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见“人造太阳”商用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而今,包括李建刚在内的世界科学家已启动一个跨国界的“人造太阳”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预算为100亿欧元,中国出资占9%。

李建刚预计,十年后,中国才会具有一支成型的“人造太阳”科研队伍。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人类使用这一清洁能源。

让机器人的眼睛超越人眼

在对话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张晓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贾金锋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提到,未来人们或许会产生这样的苦恼:在机器人担任大厨的一个餐厅里吃饭,顾客有一天发现菜品不合格,不知道该投诉餐厅,还是该投诉生产机器人的厂家?

张晓林的研究成果被裴钢称为“千里眼”。

张晓林长期研究机器人的视觉。他表示,人们每时每刻接受的超过83%信息,实际上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他的目标就是让机器人的眼睛能像人类的眼睛一样灵活、稳定,尽快锁定目标,估算出距离等等,并超越人类的眼睛,未来应用在无人驾驶等领域。

在演讲一开始,张晓林根据生物演化的历史,用图片展示了生物视觉是如何产生、如何逐渐“升级换代的”。从低等生物简单的单眼视觉,到蜘蛛的多个眼球,从草食动物到肉食动物,视觉与生存繁衍息息相关。

为什么人类的两个眼球可以同时向内看,呈斗鸡眼状?为什么人类在走路时,依然能看清楚一个物体,稳定的视觉是如何获得的……

科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回答,带来的结果是机器人拥有越来越锐利的眼睛。

当同时看多个运动的小球时,机器人突然变得无所适从,像极了面对一地蹦蹦跳跳乒乓球的人。张晓林展示的多个实验视频让观众忍不住大笑起来。

张晓林预测,未来,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将超越人眼,而视觉瓶颈的解决,将引爆整个机器人产业,带来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