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余晟:写在Hackathon结束之后

骑猪兜风 2016-07-11 09:56:13    201053 次浏览

  沪江校园极客 Show 昨天结束了。经过决赛阶段紧张的 24 小时编程,最终上海交大同学组成的 Reflection Team 夺得了冠军,在这里恭喜所有参赛的同学们,尤其是恭喜冠军队伍的五位交大同学。

  虽然名为冠军队伍的“导师”(其实是抽签分配的),我有几分惭愧,因为我只是在开始的 idea 阶段提了一些想法,以及在讨论的过程中努力鼓励大家。同学们能得到这个名次,自己的素质和努力绝对是最主要的贡献。在惊叹如今年轻人的活力和冲劲的同时,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许能为更多的大学生朋友提供一点启发。

  首先要感叹的还是如今同学们的成长。回想十多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虽然好像也没怎么浪费时间,其实也只做了几件事:把英语学好,把数据结构和算法都用编程语言写了一遍,把离散数学的习题集反复做了几遍。即便也有《软件工程》的课程,其实根本不知道真正工程上用的软件到底长什么样子,以为教科书上的代码就是真正跑的软件了。但是从这次的极客 Show 来看,有相当多的同学在代码编写的方面已经展现出相当扎实的功底。更重要的是,不但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产品的设计也有模有样,最终登台的展示更是精心准备过。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想让出好的名次也是难事。

  说到代码编写、产品设计、展示准备,又要提醒同学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了。本次参赛的几支队伍都相当有“极客范”,在代码编写上一骑绝尘,展示的时候也是走的“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的路子。虽然在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主办方就强调过,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技术、产品、演示要均衡,不可偏废——技术用来展示代码编写的基本功力,产品用来规划整体目标,演示用来填补技术空缺补全蓝图。但是仍然有一些同学似乎没有听进去,或者没有对“均衡”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有些可惜。我想起自己大学的时候,第一次领悟到这个问题是看密尔顿·弗里德曼讲经济学,大意是这样的: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是烧多少煤能发多少电,用多少化肥能生产多少粮食。经济学家要解决的却是不一样的问题,他要决定有限的钱,到底是用来挖煤发电,还是购买化肥生产粮食…… 我看到这段话时深感震撼,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后来才发现,这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事,软件工程师同样必须具备这种思维:资源永远是有限的,需求永远是无限的,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这是一个问题。

  我还想提醒各位同学的是,保持对互联网产品的关注是一种很好的习惯。虽然技术在互联网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份量,但产品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让人拍案交绝的产品,它们的使用体验、运行逻辑,显然都经过了精密的设计。我本来以为在校的同学们应当有大把时间来体验和把玩各种新鲜产品的,或许是接触样本的原因,无论是学开发还是学设计的同学,对目前流行的新产品似乎都不够敏锐,所以受限于自身的经验,而本来可以有更宽阔的思路和更巧妙的设计,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实在可惜。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受空间的局限,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的产品,你所需要付出的,只是一点点耐心和培养习惯的时间。

  最后我想讲讲就业这回事。我自己是毕业了才就业的,身边也有很多同学朋友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毕业生就业难,究竟应当怎样解决问题。直到后来工作了,遇到实习生,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优秀的学生早就开始实习了,并且在实习阶段完成了对工作的了解和自己的定位,如果实习成绩得到肯定,实习生同学会像香饽饽那样抢手,早早就被公司锁定。当然,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并不只有实习一条路,参加各种比赛和分享交流活动也是很好的途径,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增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证明自己,也让外界认识自己。这样找工作,远远比毕业之际凭着一份简历要容易得多、轻松得多。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