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讯(记者 韩娜)昨日,市科委发布《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方面的系列成果。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收入规模已从“十一五”的400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300亿元,年均增速16%,成为北京新增的千亿级产业。“十三五”期间,这一数值将增加到1800亿元,成为本市支柱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为解决生物医药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市科委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等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激励试点方案》,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风险备偿等方式,“十二五”期间,引导20家商业金融机构累计为247家企业发放贷款近200亿元。
本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同时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结构生物学、生物3D打印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
“十二五”期间,北京取得新药临床批件超过30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获得药品批准文号370余个,包括康蒂尼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抗肺纤维化1.1类新药“吡非尼酮”、五和博澳创新中药桑枝总生物碱片、国内首个基于Vero细胞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同仁堂国内首个抗抑郁中药“巴戟天寡糖胶囊”等重点新产品。
在众多的生物医药惠民成果中,人工髋关节3D打印就是其中之一。本市高科技公司与医院开发的3DACT新技术,可以3D打印出与患者解剖结构高度吻合的钛合金植入物,为患者“量身”定制。去年8月,3DACT髋关节系统上市,成为全球首例经过临床验证的金属3D打印骨科植入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多家医院成功完成600余例手术,其中包括多例髋关节翻修、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疑难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