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云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山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风余已经研究机器人20年。他说从外形来看,这款耗费他20年精力打造的智能陪护机器人“大智”,仿照了人的模样,同时兼具科技感,“看着挺萌的。” “大智”高半米,白色,头部有显示屏,能够显示笑脸,但没有胳膊。
研发团队成员和“大智”合影
文/片齐鲁晚报记者许亚薇
除了听觉、视觉“大智”还有嗅觉
“它可以和你对话,有‘听觉’;还可以识别人脸,见一面就能认识你,有‘视觉’;同时还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有‘嗅觉’。”周风余说,因为能识别人脸,“大智”有家庭安全防护功能,如果上班时间家里出现陌生人,能在识别后第一时间发送信息给“主人”。
“大智”是如何实现上述功能的呢?据了解,它的系统采用嵌入式底层控制器 机载微型电脑 云脑的分布式体系架构,主要是基于智能化语音交互、人脸识别、自主学习及自我健康评价等先进技术。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智”是机器大数据、云计算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是一款云机器人。”因为实现了对特定人定点和定时的智能化、个性化、安全陪护,“大智”成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陪护实体机器人。
那“大智”真的可以像“大白”一样智能吗?“‘大白’是一种理想和追求,再过5-10年,服务机器人很有可能发展成‘大白’的模样。”周风余说,因为是 基于云平台,“大智”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随时随地学习、分享新知识和技能。
让“大智”识别声音他们花了俩月
别看“大智”现在运转流畅,研发它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实验室嵌入式软件总负责人田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断遇到各种“坑”,然后不断去填“坑”。
“大家现在看到的‘大智’,已经换了五六次头。”周风余笑着说,为了找到价格合适、品质优良的麦克风,他们找了很多厂家,不停地作对比,一次次否定,一次次换。
田天依然清晰地记得在研发“大智”时面对的棘手问题。“一开始,它识别声音的能力很差,我们跟它说10句话,它只能回答一两次。”田天说,那时候大家都非常迷茫,负责相关部件的小伙伴每天进行测试,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原因。
直到两个月后,他们发现所有人都忽略了电源,电源对声音识别产生干扰,让“大智”无法接收到清晰的声音。
除了声音识别,让“大智”移动的轮子也已经更换过十几次。“一开始轮子会打滑,还会发出声响,我们就找不同的轮子进行尝试,最终找到一种包有皮套的轮子。”田天说,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研发机器人所经历的“坑”实在太多了。
其实,在接受采访前,田天已经熬了一个通宵。周风余说,团队20余名成员,大家常常晚上11点教学楼关门时才离开。“如果有一天早回去,就会觉得很多东西没完成,会?e??p????喣被别人甩在后面。”
每台售价万元以内下半年面市
随着技术一天天完善,周风余说,今年下半年,会将“大智”上市销售。
“考虑到成本以及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预计会生成几十台给大家试用和测试。”周风余说,“为了让老百姓也能用得起,每台售价会在万元以内,如果价格超过万元,大多数人难以接受。”
一台机器人,包括工业设计、机械设计的方方面面,涵盖自动控制、编程、通信、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方向,为了降低成本,周风余和团队成员做了很多努力,去市面上找最便宜好用的零部件。
在周风余看来,对服务机器人最大的要求就是实用性和可靠性。“科研要求精度,可以容忍部分错误,但是对于服务机器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错误,安全是最重要的。”周风余说,如果服务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推倒了老人和孩子,这个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最近周风余和团队正在对“大智”进行加紧完善。他们正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机器人自我健康评价”,周风余想在“大智”出现问题之前,让它自己检测出自己的问题,停止工作并报告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