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凤
千元“贷款”滚成万元“欠款”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才发现自己在“裸泳”,可悲的是,有人之前还拍下了裸照。
疯狂的校园贷接过各种问题平台的枪,对准了大学生。此前郑州一名陷入“校园贷”纠纷的大学生不堪重负跳楼自杀,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而这只是日渐风靡的校园贷“杀人”的一角,一些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平台令不少学生陷入困局。
表面看“校园贷”可为家庭困难的学子减轻经济负担,对很多并无资金积累和外力支持的年轻人来说,借此搭个创业的梯子也未尝不可。然而,并非每一笔“校园贷”都使用恰当,且“不忘初心”,有些平台初心便不止于此。
现实最怕狼遇上羊,后面的事儿就顺理成章了。“狼”狡猾机智,与正规金融机构发放的信用贷款相比,校园贷对申请者信用、还款能力等的审核偷偷地过度宽松,有的甚至完全形同虚设,因为只有这样待宰的“羔羊”才会上钩。追着大学生放贷之后,就离“追”着他们还债不远了。
“小羊”不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职场拥有较高薪酬,父母提供的学费、生活费几乎是大学生的全部开销来源,没有稳定收入且风险意识缺失,他们本来最不该成为金融机构放贷的对象,强大的消费需求却被别有用心的“狼”盯上了。在信用卡入校“折戟”之后,校园贷给了学生们还款、再借款的新沃土,最终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底洞。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甚至不用本人签字,就能贷下数万元。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金融游戏,在力量对比悬殊的两者之间展开,一边赚得盘满钵满,一边却遍体鳞伤。校园贷平台大张旗鼓蛊惑大学生“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不过是为自己的疯狂敛财制造的恶意谎言。
网络借贷平台的安全缺陷和风险漏洞,在很大程度上给“校园贷”乱象添了一把“柴火”。借贷平台变相放纵甚至迎合大学生虚假消费能力,无异于把双方推向风险的暴风口,作为学生 “隐性担保人”的家长成了最终的买单者,也是这场危险游戏的最后一道防线。
目前校园贷平台根本没有统一规范,在借贷人审核上留下的风险隐患很高。此前,教育部、银监会曾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但这样的一纸并不具备惩戒强制力的通知,在嚣张任性的校园贷面前未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校园贷的混乱现状,非只今日。“校园贷”该好好管管了,亡羊补牢如今看来已不是危言耸听。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创新被不计后果疯狂逐利利用,这需要监管的强势干预和无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