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评价一部电视剧是「现实主义」的,这其中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美剧《广告狂人》比纪实电影看上去还写实,这就是现实主义吗?《白宫风云》是不是就必须反映白宫的日常,《帝国》是不是一定要展现出嘻哈音乐圈的秘闻,《比佛利拜金女》就非得要天天撕逼?电视剧追求现实主义就一定能保证剧集的高质量吗?
上面这些问题,我一个也回答不了。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在美国喜剧电视剧的历史上,没有哪一部电视剧能够像 HBO 的《硅谷》一样如此真实地反应出了现实世界。
几乎所有西海岸科技行业从业者都认为《硅谷》这部喜剧有一种怪异的逼真,这部电视剧将略带基情的程序员、胸怀白日梦的创业者以及反社会的 VC 统统黑了一遍。《硅谷》几乎还原了在沙丘路上发生的那些事儿,就像 Snapchat 的 CEO 所评价的那样,「它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纪录片。」
这部每集半小时的喜剧依靠简单的含沙射影就做到了精准地反应硅谷的现实生活:电视剧中的 Hooli 公司影射了 Google,Bro 影射了 Yo,而 Nippler 对应的当然就是 Titstare 了。
硅谷大佬现形记
《硅谷》的故事情节自然是十分生动,但是更加超乎寻常的是其中的人物角色几乎都有现实原型。这些虚拟角色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从真实人物身上提取了一些特点与事迹,而是直接对应了一个个真实的硅谷人物。埃里克·施密特(Google 董事长)、雪莉·桑德伯格(Facebook 首席运营官)、伊万·斯皮格尔(snapchat 创始人)都能在这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于此同时,剧中为了突显人物真实性,也颇费了一番功夫:剧中人物大头(Big Head)和 Erlich 都拥有真实的 Crunchbase 以及 LinkedIn 账户;为了进一步混淆现实与虚构,剧中角色会发表图像处理算法相关的科学论文,剧中人也会在类似于 Quora 的问答平台上提出一些真实的问题,比如「Richard Hendricks 算不算一个好 CEO?」
随着最新一季《硅谷》开始播出,剧组团队咨询了超过 250 名硅谷科技从业者,这样将更有助于创作者们写出一个极具真实感的硅谷生活。「我们这些坐在房间里不停创作的编剧们更像是记者,」该剧编剧 Dan Lyons 如是说,「我们并没有凭空创造出来什么人物形象与故事,我们写下来的东西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编剧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助于他进行创作,比如 Lyons 本人曾经是专门揭秘科技企业 CEO 隐私的硅谷闲话(Valleywag)的前编辑,他还拥有一个名为 Fake Steve Jobs 的推特账号,这些都帮助该剧进一步推倒了现实与虚构之间横亘的墙。
为了在观赏《硅谷》的时候更加明白其中各种梗,我们有必要准备一个备忘录去解码现实与虚构,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硅谷》的官方剖析指南。
人物原型大揭秘
我们的主人公 Richard Hendricks 是《硅谷》中为数不多几个没有特定原型的人物,他的人物性格和事迹并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而是反映出了一个群体——他们是典型的硅谷男孩,靠吃 soylent 就能活下来,因为擅长写代码而具有了某种无中生有的神奇力量。如果片中的 Hoodiy 公司象征着用股票收买一切技术与代码的科技极权,而 Hendricks 就好比马克·扎克伯格以及比尔·盖茨这样年少得志的代码少年。
本季《硅谷》的主要情节是关于 Hendricks 如何被赶下 CEO 位置,进而被其他经验丰富的 CEO 取代。这一情节可能会误导你,让你以为 Hendricks 这一人物是取材于曾经被逐出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你要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正如 Hendricks 自己在第一集中所说的那样:「乔布斯只会装腔作势搞包装营销,他连一行代码都没有写过。」苹果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尼亚克(Wozniak )看上去都要更符合被赶出公司的程序员这一设定。
Hendricks 的角色设定有一连串的证据都指向了咸鱼翻身的 Twitter 联合创始人杰克· 多西。他在 2008 年丢了 Twitter 的 CEO 宝座,就在去年他又击败了篡位者重回王座。有一个事实可以让你更加相信杰克·多西才是原型:被杰克·多西取代了 Twitter CEO 位置的迪克·卡斯特罗(Dick Costolo)在卸任后被 HBO 聘为《硅谷》的编剧顾问。(卡斯特罗从 CEO 到编剧的职业转换让人难以置信,它颠覆了以往任何一次职业跨越,就好比让奥巴马卸任总统后去当花边新闻网站记者一样。)
现实世界里的故事往往比虚构情节还要离奇,同人小说的情节更是奇上加奇。Firefox 的创始人 Blake Ross 为《硅谷》写了一个同人剧本,在文中主角 Hendricks 找来了杰克·多西来接管自己的魔笛手公司。
经典台词:「我曾经退学过一次了,或许我应该再申请大学然后再退学一次,这样能更容易拿到投资。」
威廉·福克纳曾经这样说过:「小说往往反应出了最好的现实。」而《硅谷》中 Gavin Belson 这个虚构人物集中了硅谷现实中最险恶的那一面。
Belson 的存在提醒了我们,在硅谷想要取得商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保持唯利是图的风格,同时也揭示了成为硅谷成功者的另一个条件:一定要在亚洲寻找到精神导师。拉里·埃里森、马克·贝尼奥夫以及史蒂夫·乔布斯都是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的信徒,用信仰来代替治疗甚至加速了乔布斯的死亡进程。
甲骨文公司 CEO 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本人就和剧中的 Belson 一样因喜爱使用无情的律师去起诉别的公司而出名(甲骨文公司起诉过 SAP、Google 以及惠普),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剧中的 Hooli 公司一定要起诉魔笛手公司。此外,甲骨文公司的发音从韵律上来说也与剧中的 Nucleus 相似。
由于 Salesforce CEO 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极其狂热地沉迷于冥想,这让他看上去也很像 Belson。Buzzfeed 创始人 Jonah Peretti 甚至公开宣称 Belson 这个角色明显就是来源于贝尼奥夫。而且,Benioff 与 Belson 这两个名字难道不是一个巧妙的呼应吗?
当然了,Google 强硬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以及拉里·佩奇也对编剧在创作 Belson 时提供了不少灵感。尤其是谢尔盖也和 Belson 一样喜爱穿着五指运动鞋。
(小提示:关于 Belson 的一场经典的戏其实照搬了传奇风投 Tom Perkins 的真实经历。这个 KPCB 的创始人在给《华尔街日报》写专栏的时候提到人们对待科技界的百万富翁就如同纳粹德国对待犹太人一样。在《硅谷》中,Belson 在背完讲稿后加了一句「人们对待亿万富翁的态度还不如纳粹德国对待犹太人,我们甚至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经典台词:「我不想生活在一个别人能比我们更有能力将世界变得更好的世界中。」
硅谷居民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就是《硅谷》中的 Peter Gregory 到底是影射了彼得·泰尔(Peter Thiel) 还是取材于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其中的争论真的让人十分困惑,前者名字也带有 Peter,后者的首字母缩写与 Peter Gregory 一样都是 PG。
然而仅仅名字就断定人物原型是缺乏根据的。首先,Gregory 并不像泰尔与格雷厄姆一样毕业于名校,他在剧中也并非 10 亿美元俱乐部的成员。除此之外,Peter Gregory 是一个天使投资人,而格雷厄姆成立了一家创业加速器(两者天差地别!)。不过即便如此,出于谨慎的考虑,我们也可以认为该角色部分参考了格雷厄姆。
在《硅谷》中,Peter Gregory 与 Gavin Belson 对于初创公司的竞争简直就是如同教科书一般的经典创投圈撕逼案例,在我们的时代里已经见识过无数次这种科技圈子里互相攻击的场景。出于这种考虑,我觉得保罗·艾伦(Paul Allen)也应该被考虑进来,他和剧中人 Gregory 一样都曾经猛烈攻击过比尔·盖茨。在现实世界里,扮演 Gregory 的演员死于癌症,而保罗·艾伦从四期淋巴瘤中幸存了下来,不过他觉得自己难逃一死。
看似偏向自由主义的亿万富翁彼得·泰尔其实真正笃信的是安兰德的理性利己主义。正如同虚构人物 Peter Gregory 在剧中创建了微型岛屿 Arallon 一样,现实中的彼得·泰尔也在公海上建立了一个海上乌托邦(主权岛)。如果说剧中人 Peter Gregory 在 TED 演讲中宣布要为大学退学者提供 Gregory 奖学金看上去很怪的话,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在现实中的泰尔真的提供了 10 万美元奖学金给那些从大学退学创业的孩子们。
经典台词:「上大学对于穷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残酷又昂贵的笑话,中产阶级想要从大学获益只能在毕业后去当罪犯。」
如果你把《硅谷》中 Raviga 资本公司的合伙人 Laurie Bream 看做是每年放出 200 张互联网趋势预测 PPT 的一丝不苟的前 KPCB 合伙人,人称「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 Mary Meeker),或许就会恍然大悟。
KPCB 的另一个风险投资人 Ellen Pao 看上去也对 Bream 这个角色有所启发。我们可以看看事实与虚构是如何衔接的。在《硅谷》第一季中对于硅谷中实际存在的性别不平等表示了严厉的批评,而这时候正好 Pao 正在起诉她所任职的风险投资公司雇主存在性别歧视。虽然 Pao 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并没有反应在 Bream 这个人物当中,但是 Pao 起诉 KPCB 这件事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反映出了《硅谷》剧中对于科技行业性别不平等的反对态度。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认为 Laurie Bream 的原型是雅虎 CEO 玛丽莎·梅耶(Marissa Mayer),理由就是她们都具有相似的类似于外星人一般的嗓音,仅凭着指标就做出十分残酷的决定,以及在与下属保持眼神交流一事上存在困难。因此我们决定让玛丽莎·梅耶在人物饼图中占有最大比例,这是她应得的荣誉。
经典台词:「这笔交易已经结束了,谢谢。」
这个角色会出现在剧中就已经够怪了。
在从价值 100 亿美元的硅谷大公司 Twitter 卸任 CEO 一职后,迪克·卡斯特罗成为了《硅谷》的编剧顾问,受雇于一家有线电视台,这已经是匪夷所思了。但是在此之后,他将自己接替杰克·多西成为 CEO 职位的经历加入《硅谷》新一季的情节中进行创作,这就真的是太怪了!不过我们还没有说到最不可思议的部分:卡斯特罗在剧中塑造出来的另一个自己居然是一个大恶棍!!
剧中的 Jack Barker 毫无疑问就是那种硅谷中常见的用心险恶的投资人的狗腿子,他们往往会被投资人指派去取代创始人在公司中的位置。比如说前百事可乐高管约翰·斯卡利就曾经在史蒂夫·乔布斯被驱逐出苹果公司后接替了 CEO 一职;再来看看犹如中了大乐透的史蒂夫·鲍尔默,这个前微软 CEO 其实只是一个典型的胸无大志的推销员,他脑中没有任何产品愿景。剧中的 Baker 一心一意想着兜售「The Box」,而鲍尔默最为臭名昭著的事迹就是忽视了横空出世的 iPhone 所带来的威胁,将注意力全放在提升企业销售上。
关于 Google 的偏门小八卦:如今的搜索巨头 Google 曾经打算销售一款名为「Google Search Appliance」的企业搜索服务器,这个玩意就是一个小盒子的形状。注意了,卡斯特罗在去 Twitter 当 CEO 之前居然也在 Google 干过 2 年。这剧情绝不是一个巧合。
经典台词:「这是花了我 15 万美元购买的种马精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能有什么样的结果。」
Erlich Bachman 与史蒂夫·乔布斯的相似度是 0%,当然了,他自己想要成为一个 100% 的乔布斯。
Bachman 开了一家名为黑客旅店(Hacker Hostel)的孵化器,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家黑客旅店,不过它的经营者是两名女性。Bachman 对于大麻深切的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Napster 的创始人、Facebook 前总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这个硅谷传奇人物也是一个有名的派对动物,曾经为了大麻合法化而花出了大笔投资。
创建了 500 Startups 创业加速器的戴夫·麦克卢尔(Dave McClure)曾经在一档名为「亿万俱乐部」的真人秀里现身,Bachman 身上有他的影子。Y Combinator 创业孵化器的合伙人亚历克西斯·奥海涅(Alexis Ohanian)曾经扶持了机票预订网站 Hipmunk,这个和 Bachman 自己创建了 Aviato 又以七位数卖给航空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典台词:「如果你不是一个混蛋,世界上就会空出一个混蛋的位置,自然有别的混蛋顶上。」
作为剧中 Raviga 公司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Monica Hall 给人的感觉特别像一个真实存在的 VC 梅根·奎因(Megan Quinn),她曾经在 Spark 资本以及 KPCB 都工作过。还有其他人也发现了这两人的相似之处:
「目前为止已经有 3 个人来跟我说 HBO 的《硅谷》里面有一个角色与我十分相似。人人都可以看成是一片雪花,虽然类似,但各有各的不同。」——来自梅根·奎因的推特
还有其他的线索指向了 Jessica Verrilli,比如她在 Twitter 公司承担企业运营的工作,同时还在 Google Ventures 任职。Verrilli 本人对于这种角色相似性也并不否认。
Recode 的记者 Lauren Goode 也被猜测是 Monica 的参考对象,但是她自己并不想吸引眼球,并且在 Twitter 上公开指出梅根·奎因才是 Monica 的灵感来源。
经典台词:「人们可能会信任你的创意,尝试之后却去法院告你,这难道不是很妙的事情吗?」
这个人物的参考对象已经十分清晰。
马克·库班(Mark Cuban) 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中向 Yahoo 出售了 Broadcast.com,成功跻身 10 亿美元俱乐部,而剧中人 Russ Hanneman 之所以获得了 10 亿美元,正是因为向 AOL 卖出了自己「在网上的收音机」。Hanneman 拥有自己的烈酒品牌 Tres Commas 龙舌兰酒,而库班也有在网上出售 three comma T 恤衫。
虚构人物 Hanneman 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是这样描述自己成为 10 亿美元富翁的那一刻:
「我仍然记得自己成为 10 亿美元富翁的那一刻。那时候我光屁股坐在电脑前,不停点击刷新页面,看着股票一直往上升。当股票冲过那个价位时我也撸了一发,两眼发黑整整一分钟,整个坐垫都被我弄得一塌糟。」
再看看现实中马克·库班在 Podcast 里面是如何描述那一时刻的:
「我赤条条地坐在电脑前,不停点击刷新页面,这一刻我感觉自己与电脑亲密无间。当股票涨到一定的高度使我的净资产冲破 10 亿美元那一瞬间,我上窜下跳嗷嗷叫,然后就穿上了衣服。」
很显然,无论是虚构的 Hanneman 还是现实的库班都不太正常,Hanneman 就如同照搬了库班的人格一般。
本来这个人物到此就可以分析结束了,但是我们又发现了跳梁小丑一般的 Dan Bilzerian,他和 Hanneman 一样都驾驶一辆迈凯伦,而且同样的花天酒地。Hanneman 还有一部分的人格要算在贾斯汀·汀布莱克(Justin Timberlake )头上,在《社交网络》一片中他曾经出演了肖恩·帕克。
一个小提示:Hanneman 这个角色名字是向崇拜撒旦的重金属之神 Jeff Hanneman 致敬,这名 Slayer 乐队的吉他手在 2013 年去世了。
经典台词:「有 3 个保姆在同时起诉我,其中一个根本没有任何理由。」
没有人会怀疑《硅谷》剧中的 Hooli 就是对应 Google,而剧中人物大头在又一次晋升后执掌了 Hooli XYZ 实验室,这巧妙影射了 Google 的新名字 Alphabet。编剧在创作大头这个角色前可能已经读过了上千份 Google 的员工自我简介,所以才使得大头这个人物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能认出是一个 Google 员工。
经典台词:「这个房子有九间卧室,你能想象晚上有多可怕吗?」
《硅谷》剧中酷爱拟新闻稿的的 Jared Dunn 是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参考现实人物的角色,他的人格特质是由不同的虚构人物拼接而成的。Jared 的扮演者 Zach Woods 其实是在《硅谷》当中将自己曾经演过的角色打乱融合在一起重新演一遍,其中包含了《副总统》里的 Ed Webster 以及《办公室》里的 Gabe Lewis。
经典台词:「我之所以叫 Jared 是因为上班第一天 Gavin 就这么喊我,其实我的真名是 Donald。」
虽然都是印度裔且不擅长与女性打交道,但是 Dinesh 和《生活大爆炸》中的 Raj 是完全不同的。
经典台词:「每当你接近一个女生的时候都要解释清楚原因。否则她们就会发神经。」
经典台词:「每一天我都感觉自己已经死了,像活在地狱里。」
文章来源:Medium,TECH2IPO / 创见陈铮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