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骑猪兜风 2016-06-09 23:20:46    200876 次浏览

这几天有点累,一直在忙上海电影节的事儿,虽说算不上身心疲惫,但也够俺喝一壶了。本来不想折腾,但最终还是提起了笔。还是由于“魔兽”,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在于这两个字,饱含了多少五味杂陈,不得不说,想当年......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这里是属于情怀的瞬间

从《魔兽争霸》到《魔兽世界》,80、90后男孩子们没碰过的估计没几位,哪怕真的一部也没玩过,也绝对听说过“魔兽”这两个字。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其实小弟本不该凑这个热闹的,因为俺顶多算半个魔兽玩家。小时候被哥哥带着不学好,第一次进网吧,玩的第一款电脑游戏就是《魔兽争霸2》,后来从war2一直干到war3,还有后来的《冰封王座》。等wow出来的时候,反倒不跟了。

说来也有点奇怪,一方面由于俺深知自己在这方面特别容易上瘾,就一套《暗黑2》,俺就没心没肺的打了10年,说实话,wow出来后不太敢碰,另一方面也搭着那时候学业繁重一些。后来我终于还是上手,由于个人偏好的原因,我向来喜欢法系英雄,本来想选个法师,结果年轻什么也不懂,一上来选了个“奶人”的牧师。后来发现不对路,有点懊恼,索性不玩了,没想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拾起来。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但war一直在玩,尤其是各种地图,从3C澄海,到守卫剑阁,再到魔兽真三,后来一直到DOTA。无数个夜晚,无数个联机,还有无数个组队、路人,当然还有开黑。当年那种珍贵的时光个中体会,真的还想在跟狐朋狗友们杀几局,想想如今再凑齐一帮哥们真的很难了。

疲惫的身心,回忆当年,体会的是如今忙碌生活下的孤寂。这就是情怀,相信各位老司机,你们的故事肯定比我还要多,不再多言。

因此,当《魔兽》公映前夕看到网上的热度之时,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魔兽”在这里,已经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而代表着一种集体回忆,一种大众文化的消费,“过来人”自然能被捕捉到G点,小弟也不例外。

游戏改编之殇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游戏改编电影,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蛋疼的话题。游戏与电影同为当代流行文化中的娱乐载体,却拥有者不同的体验。

电影注重的是代入感,故事情节,角色刻画,以及感官效果;

游戏追求的是互动感,角色扮演,虚拟世界,以及操作体验;

电影的情节张力,悬念设置,人物质感,是游戏达不到的;

游戏所带来的实景体验以及身临其境的操控感,电影也是无法匹敌。

一个是看,一个玩,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喜欢看恐怖电影的不一定玩的了恐怖游戏,就是这个道理。大概这一点,也决定了游戏改编电影的艰难之路。

关于《魔兽》的导演邓肯·琼斯。从电影中的设定能看出,这位也是个魔兽玩家,但他在这部电影中所做的,首先是一名电影导演,其次才是一名游戏玩家。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邓肯·琼斯所有做的是,打通游戏与电影之间的次元隔阂,制作一部让普通观众看得懂,游戏玩家也能满意的作品,这就是电影《魔兽》根本的出发点。在这部电影中,原作宏大的世界观被简化成了两个种族之间的战斗,也可以说没有展开,只是一次战役而已。

简单却流畅的故事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电影改编自《魔兽争霸1》,说实话真的没玩过,一度以为是前传。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张横格纸就能搞定,这并不是问题,很多好莱坞电影故事也很简单,但关键在于能否把这个简单讲得生动起来。

两个种族的战斗,多方矛盾的冲突,邪恶术士与堕落的法师,人类英雄与兽族酋长,半兽人的血脉维系,本片在故事梳理上可以说顺风顺水,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小角色被交代的很清楚。

故事起因,中段几场打斗调教着气氛,结尾双方大战,在不同地区各自为战,争分夺秒,一道大门将不同角色的命运串起来。《魔兽》的故事体系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套标准流程,不新鲜,但故事节奏有条不紊。

剪辑一般,一些场面剪辑的痕迹很重,可能是邓肯·琼斯删掉的那40分钟,所造成了跳跃感,期待导演剪辑版。

差异化造就角色特点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角色方面,单独角色显得比较扁平,确实如此,但对于常年浸染于好莱坞体系之下的邓肯·琼斯来说,也不是问题。他深知电影在故事和打斗之后,便没有太多空间刻画角色,索性放弃了这个区域。转而对不同角色差异化的塑造上下功夫。

也就说是,电影在单独角色的塑造上并无特色,而是追求不同角色组合在一起是的差异,英勇帅气的洛萨,呆萌菜鸟卡德加,深不可测的麦迪文。铁汉柔情的杜隆坦,重情重义的奥格瑞姆,还有孔武有力的黑手,以及在双方势力之间的迦罗娜。这些角色单拉出来其实很无趣,但两两扎堆,或多人组队,通过情节的渲染,差异性立刻显示出来,就会显得角色很立体。

人物单一脸谱化不要紧,但几个平面人物组合起来能够立体也就成功了,这是好莱坞编导一贯采用的“偷懒”方式,本片也不例外。其余的任务,就交给了视觉效果。

超凡的视效和热血镜头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要说如今游戏不比电影的地方,不是视觉效果,而是视觉和音效所带来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也许以后游戏也会达到这种效果,但起码现在还不行。

动作捕捉技术之下,来自工业光魔和维塔的两大视效团队的加盟,为电影带来了震撼的场面效果。逼真的兽族战士,尤其是打击感,肉搏与刀剑交锋的场面,那厚重的打击效果,麦迪文闪电障壁的音效,以及洛萨企图穿破闪电墙时的质感,这些都是电影场面最大的亮点。

电影在制作层面的效果,绝对堪称顶级。有人说,电影的镜头乃至分镜都有些奇怪,不像指环王那样宏观场面的描述。然而这才是玩家们热血的部分,电影的很多场面,都是按照war的即时战略视角和wow的第三人称视角拍摄的,怎么不让人激动?

从开场人族与兽族对峙的过肩拍,到战斗场面是镜头的在混战阵营中的平行视角,和穿梭游弋。以及在展示兽族侵袭人类村庄时的俯拍镜头,这完全是游戏视角嘛!

这样的运镜除了致敬游戏之外,还带来一个好处,就是远近切换后的纵深感加强,为电影带来可观的3D效果。乃至当看到变羊、生命之泉、回城门、法师闪烁等招牌效果之时,也搭着我那场玩家多一些,整个影厅都high了。

游戏与电影,平衡之力

《魔兽》二字: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年华

这就是《魔兽》的观影效果,作为一部电影,本片虽然有着众多玩家热捧,本片的野心还是不大,相信邓肯·琼斯也没有膨胀到打算跟《指环王》等片一较高下,各位也不要有这个错觉,本片不如后者。而作为一名导演 玩家,邓肯·琼斯在这部电影里,所要做的,就是在游戏与电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说白了,就是打通普通观众和游戏玩家的双重受众,让普通观众看得懂,游戏玩家也能get到G点的作品。简单的故事,差异化的立体角色,热血的打斗和视觉效果,还有大量游戏梗。

作为一部根据游戏改编的电影,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实属不易。然而电影的故事还没有展开。这仅仅是两个种族的战斗,洛萨还是个年轻战士,卡德加还是个菜鸟,奥格瑞姆仅仅是打酱油,萨尔刚刚出生,不但伊利丹、巫妖王还没有出现,牛头人、剑圣,山丘,暗夜等还等待挖掘。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