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专访LinkedIn联合创始人:5年内510万人将失业,包括白领

骑猪兜风 2016-05-31 09:27:07    200975 次浏览

专访LinkedIn联合创始人:5年内510万人将失业,包括白领

LinkedIn 联合创始人艾伦(Allen Blue)

  IGV-全球创投研究院出品分析师:徐安娜

  今天我们身处于这样的世界之中:

  Airbnb 自身不拥有一套房子,但它今年在全球 190 个国家提供了超 200 万套房源,超所有国际酒店集团的总和;

  Uber 等分享出行服务的兴起,使 Yellow Cab 等传统出租车公司陆续申请破产;

  Kickstarter 平台的优质项目能从几万名支持者那里筹集到数千万美元,抵得上一笔风投的数额。

  同时,人工智能催生了无人驾驶汽车,自动撰稿机器人,金融投资机器人,推荐最佳疗法的医疗机器人。

  一方面我们看到更多商业机会和岗位兴起,另一方面,似乎人类也在失去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劳动阵地。

  商业,经济,工作机会与能力建设,都将迎来巨大变革。

  人:如何为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

  世界经济论坛联合 LinkedIn 于近期发布了一份题为《未来的工作》的报告。报告称,我们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纳米技术,3D 打印,生物科技等技术创新的叠加将变革全球经济形态,且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其中,510 万份工作岗位将在未来五年内伴随着变革的劳动力市场而消失,包括部分白领工作。计算机,数学,建筑,工程相关的 200 万份新的就业机会将会涌现。

  作为个人,在快速变革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该如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当前最热门的领域仍是未来的就业方向吗?如何解决大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不匹配的现象?

  LinkedIn 联合创始人艾伦(Allen Blue)接受腾讯全球创投研究院(IGV)专访时表示,首先,要考虑所学技能能否实质性地帮到未来的公司,比如大数据能力,可能未来每家公司都会雇佣一名数据科学家,就如同十几年前软件工程师那样,到现在仍有需求。

  其次,专业技能要与“软”技能相结合,说服力,情商,社交和合作能力等,这些比纯粹的编程等硬技能需求更大。

  第三,在这个硬技能不断迭代的时代,快速学习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艾伦称,如果“能力更新”在过去是加分项,那么未来,这将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全球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均衡的背景下,LinkedIn 构建了全球第一张经济图谱,绘制出大家的工作,技能,学校,公司与雇主需求间的匹配图谱,让数据动态交织在一起,消除人才技能与岗位需求间的错配,为全球 30 多亿人对接机会。

  比如纽约市,英格兰西北区域大曼彻斯特郡都利用 LinkedIn 数据来识别当前和未来工作需求的技能,这个洞见将帮助专业人士发展他们所需的技能,从而巩固区域经济。

  内容:每个个体都是“内容生产者”

  这是一个内容变革的年代,新闻聚合网站 BuzzFeed 去年数字领域的收入增速超 147%,而老牌传媒巨头《纽约时报》却只有 17%。现今内容生产方式变了,内容分发渠道由原来的垄断转为开放,生产内容的成本也大幅下降,所以在国内外,类似今日头条、赫芬顿邮报这类开放式内容平台逐渐兴起。

  同时,海外大型科技公司也利用平台优势,改变新闻传播渠道与模式。Facebook 先推出 Instant Articles 服务,后又推出实时新闻聚合应用 Notify;苹果推出新闻类聚合应用 Apple News。

  在国内,今年被称为内容创业的元年。不仅有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及英威诺等个性化推荐信息分发平台,利用算法,向用户更精准地推荐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腾讯的企鹅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的头条号进一步推动了自媒体和媒体领域的变革。

  正如企鹅智酷在《众媒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的,组织崩溃,平台重塑,个人崛起,一场彻底改变媒体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大浪潮正席卷而来。作为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网络,LinkedIn 拥有 3 亿用户,它如何打造自己的内容生态?

  艾伦向腾讯全球创投研究院分享了过去十年,LinkedIn 在内容媒体领域的布局。

  艾伦称,内容层面最早的探索始于 2007 年;两年后,内容出身的杰夫·韦尔纳(Jeff Weiner)以总裁身份加入 LinkedIn 加速了相关领域的布局;2010 年,公司推出 LinkedIn Today(LinkedIn Pulse 的前身),一款通过算法推送新闻的产品;2012 年,LinkedIn 收购了一家以 PPT 内容分享著称的网站 SlideShare。

  而发力移动端新闻阅读跟 LinkedIn 斥资 9000 万美元收购新闻资讯应用 Pulse 密不可分。同样在 2013 年,LinkedIn 还推出了一款名为“影响者”的产品,邀请像维珍集团董事长 Richard Branson,通用电气公司总裁 Jack Welch,《赫芬顿邮报》创始人 Arianna Huffington 等有影响力的名人撰稿分享。

  但 LinkedIn 并没有只聚焦职场精英人士,普通用户也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和分发者。

  如果你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你可以分享相关文章以强化自己的个人品牌,作为个人简历的一部分,让你全方位展示自己,让好机会主动找到你,即所谓的“被动求职”。

  为加速执行其内容线路图,LinkedIn 前不久还收购了一家内容分发初创公司 Run Hop,提升用户 Feeds 的互动性。基于你关系链中的人,你关注的人,LinkedIn 会在 Pulse 应用上推送你所感兴趣文章,视频等内容。

  尽管很重视内容,但艾伦也强调了一个更基本的立场:LinkedIn 本质上是一家社交网络公司,媒体永远只是主业务线的一部分。他表示,LinkedIn 创立之初,“设想先构建一家社交网络公司,不断拓展网络,直至形成超级网络之后,在这个架构上,顺势融入各类业务,现在的内容业务线只是其中的一个板块。”

  商业:探索美企入华新模式

  十几年前,多家知名互联网和科技巨头尝试闯入中国市场,很多都铩羽而归。兵败原因虽各自细节不同,但大多不超出本土团队权力不足,管理层决策滞后。没有考虑中国市场和文化的独特性,将美国模式简单复制等问题范围。

  近年来,美国新锐科技企业入华浪潮重新开启。以 LinkedIn, Airbnb 为代表的企业,开始采用更灵活的方式,与中国本地有影响力的伙伴合作,对接资源和人才,并在政策和公共关系层面获取更接地气的支持。

  领英中国由 LinkedIn,红杉中国和宽带中国共同出资筹建的合资公司;Airbnb 入华背后是宽带资本,红杉中国,GGV 资本的身影;而很多海外游戏公司入华,则会选择与腾讯等公司合作。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类似领英中国这样的合资互联网公司,入华前期借助 LinkedIn 的品牌效应,确实可以积累可观的目标用户,但要进一步占得中国更广泛用户和市场,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本地化产品思维和文化理解力。

  例如在中国,目前移动端趋势已相当明显, 但包括领英中国在内的一些跨国产品,移动端体验却不尽人意——在 LinkedIn 整体框架下针对中国市场的小修小补,似乎总是缺少了点什么,始终无法做到更充分的本地化。

  但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似乎又容不得继续等待。LinkedIn 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本身曾是一名创业者(之前创办团购网站糯米网,被百度收购),他希望能帮助 LinkedIn 走出一条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2015 年上半年,沈博阳率领本土团队独立研发了一款移动端职场社交 APP“赤兔”。当他拿着作品向总部汇报时,LinkedIn 首席执行官 Jeff Weiner 坦言,他看到了做这事的风险,但更意识到不做这事可能的后果。

  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最终,总部破例同意“赤兔”这款产品独立运营,与领英中国产品平行发展。

  “赤兔”于 2015 年 7 月正是上线,用户可以线上沟通,建立社群,并通过线下活动强化关系链。与国内其他职场社交产品“脉脉”,“猎聘会约”等相比,“赤兔”现阶段似乎更重在社交,并未凸显招聘功能,其商业化模式也尚不明晰——但无路如何,这总是走出了一步新棋。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