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
来源:互联网法律智库作者:中闻网络法
原标题:就陆家嘴事件看“无秘App”如何让人“依法造谣”
陆家嘴事件传播之广,竟堪比钱钟书夫人、百岁老人杨绛去世消息,实乃时代之悲哀。撇开性、窥私欲等围观者心态,陆家嘴事件背后的“莆田系”——无秘App,其作为谣言源头所构筑出的“法外之地”,才是最可怕的。
与魏则西因使用搜索引擎求医遭遇莆田系医院一样,无秘通过匿名社交概念构造出来的“法外之地”,会真实威胁到我们每个人。
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有人要黑“你”,只需要从网络上翻找出与“你”身型相似的裸露照片或视频,再通过无秘这种匿名软件爆料称是“你”本人。或者随意编造你个人“吸毒”、“嫖娼”、“男女关系”的谣言。即便你在事发后可以通过举报等途径让无秘删除该贴,但只要有无秘帖子作为源头“洗白”谣言,再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发酵,众人一传十、十传百,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引发公众的狂欢后,“你”的回应反而会成为众人眼中的“心虚”,从而坐实谣言。
后背有没有冷汗?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呢?
作为法律工作者,需要提醒诸位的是,造谣者不仅在无秘上发帖时可以匿名,而且受害者在事发后,也很难通过法律维权(如法院起诉)找到造谣者的信息。
根据目前国内多起起诉无秘名誉权侵权的司法判例中,无秘作为平台不仅不会向受害者告知造谣者的信息(无秘一般会以技术原因为由拒绝提供造谣者信息)。法院还会因“平台尽到了删帖义务”,判决无秘不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无秘App,用“匿名社交”的理念去钻侵权责任法等的立法漏洞,进而真正的构筑出了一个“法外之地”,保护了众多非法的侵权造谣者。
下面探讨下陆家嘴事件的法律逻辑。陆家嘴事件网络流传的信息包括:
1.一段29秒的性视频,视频中仅可见女子后背,及可由窗外风景推断出的拍摄地——陆家嘴某酒店。从视频中见,女子长发,身材偏瘦。
2.裸露照片若干(有正面照),包括女子全裸坐卧浴缸等场景若干。
3.事件后,陆续曝光的一系列视频。多是无关此事的性爱视频,但被冠以“陆家嘴金融女”的名义传播。
4.无秘软件中关于女主角身份猜测的主贴及评论的截图。将当事人身份直指某女性金融从业者秦某。值得留意的是,不仅无秘原帖中的恶意,评论中也不乏匿名者恶意攻击。
5.关于秦女士个人真实身份信息的大量材料,实名人肉信息非常容易。
6.由此引发的大量段子在网络传播,甚至牵连到A股某家具公司的涨跌。
目前,仅有的上述材料无法证明陆家嘴29秒视频中的女子,就是金融从业者秦女士。笔者也向众多关注此事的媒体从业者、金融从业者、法律从业者核实,没有任何人可以确信两位女子是同一人。
也即是,从视频、照片及秦某个人信息,无法推断出就是她本人,唯一能够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就是无秘App上关于该女子身份的猜测。
据媒体报道,陆家嘴事件中受害者报案后,上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曾向“无秘”App的运营方深圳二木科技有限公司发送《举报告知单》,要求无秘采取必要措施删除平台上相关个人隐私信息。媒体同时找出无秘涉及的多起类似谣言案件,受害者包括白百合(被造谣盗窃)等明星,周鸿祎(被造谣吸毒)等互联网大佬。然并卵,无秘总是胜诉。
报警和举报,无法停止公众的狂欢。
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作为谣言的始作俑者,在无秘上爆料的发帖者,无秘是否应该提供其个人信息给受害者或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其次,作为谣言的源头,无秘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问题一,笔者留意到,无秘针对用户的注册使用协议中,协议第5条关于“隐私保护”的内容指出,在诸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等条件下,平台会不再为用户匿名。如在陆家嘴事件中,匿名发帖者已经构成了对他人的名誉侵权,是违法行为。如果受害者以名誉权侵权为由起诉无秘平台,无秘本应该提供侵权者信息。
但是,无秘在这种情况下会提供造谣者信息吗?从现有的起诉无秘名誉权侵权的司法判例中,无秘是不会的。无秘多以技术的名义释称无法找到发帖者的注册信息,拒绝向受害者、向法院提供造谣者信息。而在法律上,目前也并没有明确,如果平台在民事案件中拒绝提供匿名发帖者信息,平台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在严重侵权的情况下,用户或可通过谋求刑事立案等方式要求平台提供造谣者信息,但这种情况极少见,以刑事立案几乎不可能。
对于问题二,如果无秘拒绝提供造谣者的信息,其是否应该为此承担侵权责任呢?在目前可见的一些司法判例中,法院会认为无秘App尽到了删帖义务,“因无证据证明二木公司(无秘App运营主体)明知用户所发帖内容侵权而未采取必要措施,故该公司不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此类名誉权侵权案件中平台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上对其的惩罚要求其有过错,一是主观过错,二是过失过错。其中,过失过错又分为明知和应知。所以在上述侵权案件中,平台事先很难审核发帖信息,只要在知悉事件后平台及时删除,从法律角度看就很难追究其责任。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无秘App帮助造谣者躲过了受害者的追责、法律的惩治,更利用了立法的漏洞,为平台自身规避了侵权责任。
再想想无秘上频见的名誉权案件,也许这个社交软件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释放人性中最黑暗、最丑陋的那块肮脏吧。
(本文系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互联网法律业务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