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付聪 发自广州
4月18日,代表着无数新闻从业者光荣与梦想的普利策新闻奖名单出炉。在这份获奖名单里,《华盛顿邮报》凭借用数据解剖美国枪击的痼疾,获得了国内新闻报道奖。
在这篇获奖作品里,包含9篇图文报道和1篇数据库可视化。这个数据库详细地记录了2015年全美警察枪击案。最终转化为一句简短震撼的概述:2015年,共有984名美国平民死于警察枪口之下,而射杀黑人的频率是射杀白人频率的3倍。普利策奖委员会对其给出的评价是:“利用全国性的数据库,来分析警察开枪射击的频次和原因,并推测最有可能的受害者是谁,极具启发性。”
这样一篇优秀的数据新闻报道,当然值得国内数据新闻同行学习。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国内和国外相比,我们对数据新闻的理解和操作还有一个明显的差距。做数据新闻,我们需要自己去认真分析并建立一个数据库。这样才会对社会产生真正的推动作用。”

数据新闻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目前,数据新闻在国内外都开始了普遍的探索。国外的数据新闻比中国发展稍早一点,比较有名的案例是2012年英国《卫报》关于北非巨变的大数据新闻报道—几乎所有有关数据新闻的知网论文,都援引了这条案例。
国内的数据新闻近年来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四大门户网站都纷纷开辟了数据新闻的专栏。中国传媒大学还在2012年创办了数据新闻实验班。去年6月,在《南方周末》举办的一场数据新闻培训会上,实验班的两位学生已经给在场的20多位全国媒体人当老师了。
这两个学生的老师沈浩,在众多国内新兴的数据新闻媒体中,比较中意财新传媒。财新的数据新闻团队叫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后来凭借周永康案的报道获得了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卓越网络新闻奖”,这也是目前国内数据新闻拿到的最高奖项了,财新传媒CTO黄志敏每次出去演讲数据新闻的素材都有它的身影。
针对这次《华盛顿邮报》的数据新闻获奖,对国内的数据新闻同行的启示,黄志敏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现在和国外数据新闻的差距,体现在内容的深度和数据的丰富度还远远不够。”
从《华盛顿邮报》的获奖报道来看,它的报道内容极具话题性与深度—在美国这个开放枪支的国度,有多少警官将枪口对向了普通老百姓,必然会引起老百姓的注意。也是在去年8月,美国密苏里州发生黑人少年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击毙的事件,引发了全美黑人抗议浪潮,指责警察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让警察枪击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深度领域。
另一方面,《华盛顿邮报》开创性地自己建立一个美国警察枪击的数据库,它包含了被害者的种族、被害环境、是否携带武器等诸多讯息。这样的数据库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它需要记者自己去进行资料与数据的整合梳理。为了能够收集信息,记者还专门采访了执法和司法部门。
最终,整个数据库包含了990起美国警察参与枪击的详细名录。要知道,美国FBI关于此的记录每年都少于460起,相比之下,华盛顿邮报的数据库要丰富得多,并且直接填补了官方数据的空白。
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受众能够跳出单一个案的思维框架,重新思考由警察引发的枪击案,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所以说它是数据新闻的典范,它自己制作了一个数据库。”沈浩强调,“通过建立这个数据库,它用数据分析出了逻辑和事实,《华盛顿邮报》记者在采集这些数据的时候,就相当于做一个细致的研究。这样的数据库不会因为报道结束就失效,它对将来该地方的决策将提供参考。”
相较之下,国内的数据新闻就有所欠缺。黄志敏评论,“国内的许多数据新闻分析得不够,数据新闻编辑的经验也不够”。
数据源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每当黄志敏出去参加数据新闻培训会,他总会强调,一个优秀的数据新闻离不开3种人:数据收集分析师(记者)、可视化设计师与程序员。可以说,《华盛顿邮报》的获奖作品,完美地满足了这个条件。
而对于中国数据新闻将来的发展,黄志敏表示“慢慢来,要先培养人才”。
目前国内本科教育唯一教授数据新闻专业的仅中国传媒大学。在2012年它开了一届实验班,学生来自学校各个系,并在2015年也正式开始了本科的招生。邢超(化名)便是2012级实验班的一名学生。
在他们的课程表里,除了一般新闻专业的理论知识,还有不少涉及编程的软件,甚至还会学习互联网的开发。 “类似CSS和JS等编程软件,我们班有些同学挺厉害的,其他人也差不多都入门了。”邢超原本是学工科的,所以学这些并不太难。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的这个数据实验班还与中国青年网展开合作,那时,邢超主要还是负责做信息图这样的美工工作。随后他又去了财新,职责已经变成了开发。
黄志敏曾在培训会上提及,国内需要数据新闻媒体,从事编程的程序员并不多,甚至非常少。以至于像财新“首席码农任远”出现在中传新闻2015级迎新的大会上时,他只放了三段纯代码的视频,就已经让全场的女生尖叫。
事实上,目前国内流行的“一张图读懂×× ”的长图模式,只需要PS与AI等平面设计软件,就可以制作完成。不少专家都指出,这样的数据新闻会缺乏交互性。
但对于邢超来说,“数据新闻难在通过各种数据源的撞库分析,得出你想用的新闻素材,最后再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数据分析而言,沈浩在他的朋友圈就曾推送属于统计学范畴的R语言,他认为这是数据新闻进行分析的利器。
针对数据分析,2011年,欧洲新闻中心和开放知识基金会就共同编写了《数据新闻手册》,这本手册可以给很多初入数据新闻的行业者,数据整理和分析中提供帮助。这本手册提出数据新闻的特点是:“记者和编辑利用充裕的数据信息,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引人入胜的讲述故事能力相集合。”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数据新闻来说,除了分析,数据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09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向公众公开大量的资料库,2012年,政府还出台了大数据研发计划,计划投资2亿美元来促进收集、分析和共享数据计划。相较于国外,有学者指出国内的数据源不够开放,沈浩认为“中国目前也在提倡做这个事,但是还有一个过程在里头”。
去年开始,中国多个省市陆续成立地方大数据管理局,是从政府层面推动数据统筹共享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