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资源会不会成为移动医疗可以挖掘的下一个金矿?
很长时间里,移动医疗的创业都是围绕着 “医” 展开的。无论门诊还是住院,医生在整个医疗服务系统当中看起来都处于更核心的位置。而从作为用户的患者角度考虑,需求的落脚点似乎也是集中在医生身上。
于是,移动医疗最初兴起那几年,“得医生者得天下” 甚至成为一种流传非常广的观点。
但现在人们(被迫)冷静多了。原因包括诸多方面,比如受到政策很多的限制,“得医生” 本身非常困难,而即便平台上真的积累了医生,“天(zheng)下(钱)” 似乎仍然非常遥远。
面对这样的瓶颈,移动医疗行业在过去这一年的时间里持续发生着不同方向的蜕变,比如有些公司坚持探寻商业化道路,像引入保险的尝试,有些则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我们之前曾系统梳理过的互联网中医。
同互联网中医的情形类似,护理此前也是相对比较 “冷门” 的领域。但从近期的趋势看,可以明显感受到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对护理的热情在升温。那么,护理会红么?
护理方法论
当然,护理一直没有被创业者遗忘。过去几年当中,护理领域已经积累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探索实践,我们大致做如下归纳:
就医陪诊——这是护理领域出现比较早的一种实践,和 O2O 类似,主要是激活护理领域当中的 “闲置资源”。陪诊大体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独立陪诊服务公司,比如 e 陪诊、爱陪诊、安心陪诊等;另一类是综合平台开拓的陪诊业务,比如趣护网(由趣医网创办)、贴心小护(由就医 160 创办)等。
上门 O2O——我国的养老产业规划是 90%的老人居家养老,激发了不少提供上门护理的 O2O 平台,比如二毛照护、瑞泉护理等;O2O 不只提供到家服务,还有像麦麦养老这类为养老机构提供护理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除了专门面向老人的 O2O 外,还有提供上门综合健康服务的项目,比如医护到家、V 护到家等。
教育培训——在医疗专业方面,护士虽然不及医生,但同样存在一定的专业门槛,需要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于是出现一些专门帮助护士个人学习或医疗机构培训的项目,包括护联网、护士笔记、护士加等。但实际上,教育培训往往只是一个入口,当资源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向服务方面扩张应该是必然的。
护理工具——护士在医疗机构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伴随着护理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护士的地位逐渐提高。与此相适应的是,移动医疗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帮助护士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有比较简单的工具,比如帮助排班的护士达人,也有提供系统的工具,比如格尔智慧、护理家 360等。
从这些挖掘护理资源的实践来看,总体思路与围绕医的移动医疗创业略有些差别。在医的层面,移动医疗更多是提供辅助工具,要么提高工作效率,要么帮助筛选病人。在护的层面,虽然也有些工具,但移动医疗更多是激活这个群体的潜在价值,改变他们原有的生存现状。
生存现状
与围绕医生创办的移动医疗公司类似,护理领域的创业公司最初也是针对这个行业痛点产生的。而相比医生,护士群体其实要简单得多,归结到一点就是职业现状太糟糕。
目前,我国的注册护士已经超过 300 万。但短缺仍然是突出问题。学者统计,我国在 1978年 就制定床护比为 1:0.4,医护比为 1:2-4,到现在还未能实现。在短缺的情况下,护士群体的人员流失又非常严重。一项对全国 696 所三级医院护士流失率的调查,平均达 5.8%,最高达 12%。我在采访中听到一个案例,某三甲医院一年招了 200 多名护士,却又有同样人数的护士离职。
关于这个现状已经有很多分析,大多集中在护士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差、职业瓶颈突出等。而且在医疗体系内部,护士基本处于边缘地位,比如几乎没有护士出身的医院院长。另外,由于编制减少、合同人员增加,同工不同酬也比较突出。2015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曾出现 100 名编制外护士因同工不同酬引发的静坐。当时有护士披露,自己的当月收入只有 272.68 元。
护士群体的职业现状虽然并不理想,但其实在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开资料显示,医院护士人力占医院总人力的 30%-60%。护士不仅承担了大量医生的辅助性工作,而且贯穿患者在医院就医的全过程。实际上,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密切程度远远超过医生。这样的反差让移动医疗有了可乘之机。而且护士群体又主要以年轻女性为主体(男护士仅 3 万人左右,不足 1%),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行为习惯特别符合移动互联网的需要。所以我们会看到,移动医疗公司都从拓展业务路径、增加个人收入、提高职业技能等角度切入护理领域。
不过,这仍然不足以让我们轻易下结论,护理领域的风口已经来了。毕竟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而且移动医疗已有的经验证明,找到痛点并不一定意味着爆发。再有,像中医这样一度热闹的领域也没有折腾出太像样的动静。因此,关于护理能否成为一个新的成长点,我们仍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判断。
有关新的变量,我从几次采访中分析整理了两点:①护士的专业化和独立性日益增强;②中国医改力推分级诊疗。
①护士的独立性日趋受到强调
通常情况下,护士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打针、换药、挂吊瓶等这些 “老三样”,尽管护士的实际工作要繁琐复杂得多。而在医院里,护士基本上也是唯医是从。也就是说,护士通常是人们眼里的 “配角”。所以很难想象,患者的某些医疗需求会直接求助于护士,而我国医疗体系中护士的传统定位,也没有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但是美国“分钟诊所”的走红,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尤其是护士在医疗服务当中有可能独立发挥作用的空间。在这类诊所里,患者会接受来自一位执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或医生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首诊。由于这种分钟诊所极大提高了患者就医效率,甚至超过了家庭医生的作用,这使它美国快速走红。
当然有必要提一下的是,虽然分钟诊所里的执业护士名为 “护士”,但他们专业 level 其实非常高。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美国护理体系的大致状况。美国的护士等级从低到高大致分成三层:
护士助理(certificate nursing assistant,CNA,或 nurse aide),主要职责是在注册护士指导下做些基本病人起居和卫生的护理。
职业护士(licensed practical nure,LPN),主要职责是注册护士的指导下作初级护理工作,或执行注册护士的护理计划,包括打针、给药、收集病人大小便及血液样本的技术性工作。
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RN),是护理人员执行整个护理工作过程的控制者。注册护士必须对整个护理过程十分熟悉,并有独立判断能力,在不同临床情况下,做出安全正确的决定。
注册护士(RN)虽然已经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但仍然不是能够在分钟诊所内做诊断的执业护士(practitioner nurse)。执业护士必须拥有硕士学位,并在相关专业轮转后才可获得执照。执业护士可以从事部分医生的工作,对常见病做出诊断或在医生监督下做出诊断,而且还可以从事研究及参加会诊等工作。
像美国护士一样独立诊疗,恐怕在我国还很难实现。不过从近几年的趋势看,我国护士在医疗机构当中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并有护士独立门诊的出现。受学科和条件的限制,目前护理门诊主要集中在伤口、造口、糖尿病、中心静脉导管等几个方面。
但要辩证的看这个问题。从医生的角度,国家在力推的是全科医生,而且从美国的经验看,在分钟诊所提供服务的也是 “全科” 护士。而我们现在的护理诊所却是专科性质的,似乎不太符合大方向。然而,我们还是要看到它对移动医疗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
首先,这是护士专业性、独立性,尤其是地位提高的表现。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护士对个人品牌重视程度的提高。而互联网无疑是塑造个人品牌最高效的方式。
第二,护理门诊的出现意味着护士能够就某一个独立的问题,自主直接向患者提供服务,能够在互联网平台建立起独立的护患关系。
第三,独立门诊的出现意味着这种服务实现标准化的可能,而标准化则是快速复制和连锁经营的前提,而这两点又是互联网特别需要的特征。
第四,护理门诊的出现无疑对护士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这种趋势继续扩大,无疑将激发护士对提升专业能力的热情,刺激培训市场的发展。
不过,目前这种护理门诊的范围还非常有限,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护士独立性的发展还是个未知数。即便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恐怕也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②分级诊疗的前景
分级诊疗是医改当之无愧的主旋律。通俗的讲,国家鼓励一切能够将普通病、常见病解决在大医院门外的努力。显而易见,这正是整个移动医疗行业所为之奋斗的事儿。
但这个事儿在医生层面非常不成功,原因当然少不了医疗体系沉珂所产生的种种羁绊。在这其中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医生群体自身的问题所产生的阻力。
比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生,获取利益的差别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大医院优质医生资源流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巨大困难。再比如基层本身的技术水平和口碑都太差,根本不具有吸引患者就医的能力。这也使得移动医疗公司很难利用大量闲置的基层医疗资源为我所用。
相比之下,护士在分级诊疗当中的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则显得非常不同。
首先,护士所要解决的主要不是诊疗的问题,而是集中在诊后的康复、护理上。与诊前患者自由选择就医机构不同,诊后康复的主导权往往掌握在医护一方,能够更主动的导向基层。
第二,虽然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有所差距,但相比诊疗而言,这种差距已经大幅度缩小。只要有合适的信息手段,不同层级的护士相互协同工作的效率肯定大大高于医生。
第三,不只是在诊后,护士的知识技能与人们健康管理和解决普通病常见病的需求高度契合,而且相比医生,护士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积极性显然要高得多,限制条件也要少得多。
不过,护士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独立性、专业性的提高,否则,不仅会影响护士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而且也不易调动护士对互联网平台应用的积极性。这在之前的移动医疗实践当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上门护理服务的需求其实是大量存在的,但真的能够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护士却少之又少,要么是没有能力,要么是没有意愿。
总结起来,在专业化和分级诊疗两个因素的推动下,护理领域有可能出现怎样的机会呢?
首先,基于个人品牌的需求,护士对互联网的需求有可能会增强;第二,基于专业技能的需求,护士学习培训和研究社交的需求有可能会增强;第三,基于分级诊疗的需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护士协同工作的需求有可能会增强;第四,基层、养老、康复以及家庭都对护理有越来越强的需求,则对中间资源匹配的需求有可能会增强。
不过,护理究竟能不能突围,我们期待 2016年 的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刘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