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营重建的援助方,夏普宣布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优先推进谈判是在2月4日。《日本经济新闻》2月28日报道称,在日本产业革新机构方案和鸿海方案之间,夏普为了获得更有利的条件,一直在巧妙的上演“谈判剧”,这样的大戏延续至25日的临时董事会会议。提出总额6600亿日元规模的援助的鸿海是否胜券在握?
“条件差距过大”
“全体一致决定选择鸿海”,25日日本时间上午10点多,夏普社长高桥兴三这样结束了超过2小时的临时董事会会议,为收购方的选择画上了句号。
“现阶段倾向于哪一方?”2月4日,夏普举行2015年4~12月财报发布会。对于比较鸿海方案和日本产业革新机构方案的提问,高桥回答“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谈判就结束了”。
身陷经营危机的夏普获得“可选择的地位”是在今年1月。当时形成的格局是,力争以夏普为起点重组日本国内电子企业的产业革新机构与寻求收购液晶业务的鸿海展开竞争。
当初的“头号种子”是产业革新机构,但1月底形势发生逆转。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紧急访问日本,提出了大幅高于产业革新机构方案的6600亿日元规模的援助方案,同时表示维持夏普董事的地位。
与产业革新机构方案不同,不要求追加金融援助的鸿海方案在银行看来很有吸引力。“如果不公平讨论两个方案,有可能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对象”,作为夏普主要交易银行之一,瑞穗银行的相关人士对夏普独立董事如此表示。在被视为“隐形银行管理”的夏普的经营中,主要交易银行的影响力巨大。由于这种原因,4日夏普董事会选择鸿海作为优先谈判的对象。“条件差距过大”,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高层也这样感叹。
在鸿海方案中,约5000亿日元是夏普的重建资金。而产业革新机构的出资金额仅为3000亿日元,其中1000亿日元还定位为收购东芝旗下白色家电等的资金。
“果然和那个时候相同”
不过,事情进展并不顺利。接下来的2月5日情况再次发生变化。以闪电般速度访日、参加与夏普谈判的郭台铭的言行令夏普董事中的“固有派”感到震惊。
郭台铭在参与2012年收购夏普的谈判时,因强硬的作风而遭受批评。此次也试图要求高桥社长在协议书上签字,握手之际拍摄照片以形成既成事实。在夏普内部出现了“果然和那个时候相同”的声音。
在提高警惕感的同时,在春节之后的2月中旬访问鸿海的夏普法律事务高管等主动向鸿海抬高条件,意图是观察对方是否值得信赖,结果鸿海“基本全盘接受了夏普的要求”(夏普只要交易银行高管)。甚至还承诺,如果做出了不履行企业支付1000亿日元的赔偿金的承诺。相关人士称“这是犹如要求立字据的不礼貌的做法”。
产业革新机构也展开了行动。对于被视为“鸿海派”,并持有夏普优先股的基金董事的2名独立董事,产业革新机构表示“由于优先股是两个方案的对象,属于特别利益相关方”。而支持鸿海的主力银行的高管也表示,“如果是革新机构方案,将撤出融资”,交锋日趋激烈。
产业革新机构依靠的监管机构——日本经济产业省处于难以采取行动的立场。安倍政权提出促进外资的对日投资。在鸿海加强攻势的背景下,如果支持产业革新机构,有可能成为批评的靶子。经济产业相林干雄2月23日明确表示,“政府不会发挥影响”。
“时间迫在眉睫”
在2个候补重组方案间游走、唯一没有明确表明立场的夏普董事便是社长高桥。据称,5日高桥在与郭台铭结束谈判后,又飞往东京,和产业革新机构的高管说“革新机构的方案好”。据相关人士透露,高桥对两大阵营均热情对待,“一直说着同样的话”。
夏普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犹豫。3月底,该公司高达5000亿日元规模的金融机构融资额度即将迎来还款期限,主要交易银行高管表示,“此次可谓迫在眉睫”。如果2月内不作出决定,很可能面临经营破产。
2月25日夏普股票的收盘价为149日元,总市值超过2500亿日元。但截至2015年12月底,夏普有将近7500亿日元的有息负债。一位金融相关人士指出,“给出最低金额,带动高额收购夏普是产业革新机构的功劳”。
其实让鸿海和产业革新机构相互竞争的正是高桥。在2月4日的记者会上高桥曾这样说,“按大阪人的话来说,我们完全没有‘哄抬价格’的意思”。话虽如此,但其暧昧的姿态导致两阵营的竞争陷入白热化,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战。
不过,夏普与鸿海的谈判并没有就此结束。25日晚,鸿海发布消息表示必须理清夏普24日早上递交的重要文件,已在董事会之前提出暂缓签约。具体是指夏普高达3500亿日元的财务风险相关信息,但一位夏普相关人士透露,鸿海此前应该知道”。
夏普与鸿海的合作关系一直变来变去,反复无常。夏普也深深知道,对方并不容易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