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中国董事钱坤对于理财端、资产端、2016年 互联网金融投资热点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观点,以下为要点总结:
中国可投资的资产是比较少的,是零星分布在各个区域的,想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让别人去购买的话,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容易的事都已经有人做了,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较难的事了。
在供应链中做上游企业的风险不大,做下游的分销业务是有一定风险的,需要获取数据,也需要核心企业的辅助,比如一旦信贷出了问题,由核心企业承诺分销产品,这样就形成了闭环。
票据可以做为一个互联网的引流产品。不良资产这是一个关系型商业,业内大家都互相认识,不需要一个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的结合一定要上下游都比较分散才能实现,因此一些小型银行、金融机构产生的分散型资产可以与互联网结合。
消费金融方面对场景的把控很重要,不能把控场景的公司容易被甩开,如果创业公司能够制造场景,成为入口,投资价值就不一样。
中国在信用方面的基础设施比美国至少落后 10 到 15年,信用记录的渗透率还比较低,我们还是更希望看到能够建立自己独特数据源的公司。
2016年 看好的领域:第一是财富管理,中国财富管理的基础设施太欠缺,永远会是一个热点。第二是所谓信贷业务 2.0,要跟场景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理财端:看好中产阶级理财,但是用户需求不容易被满足
我们很看好理财市场,这个市场不同阶段的公司形态是不同的,最早一批是做资金业务的,在巨头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是有机会的,而且当时用户获取成本很低,可能不到 5 元钱,现在可能要 200 元。这一批公司的问题主要在于壁垒不够,简单到极致的产品会比较容易受到流量的冲击。
后来出现了以真融宝为代表的第二代产品,虽然不拥有资产,但通过复杂的产品设计和逻辑,对资产的质量有一定的把控权,对产品的收益率做控制,这种工作都是比较难的,有很强的内功在里面。
理财的第二个切入点就是客群,不同人群的客户是不一样的。中国可投资资产在 3 百万以上的人群是 160 万人,可投资资产在 30 万到 300 万的人群有 3 千万人,剩下的是 30 万以下的。我们最喜欢的是中间的客群,如果能掌握一百万这样的人群,就可以享受所谓的积累型效益。如果还能获得一些新的人群,公司能做得非常大。
但问题在于这个人群的选择很多,想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不容易。再有中国可投资的资产是比较少的,是零星分布在各个区域的,想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让别人去购买的话,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容易的事都已经有人做了,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较难的事了。
资产端:供应链金融资产质量好,难点在于搞定核心企业
供应链是企业之间形成的关系,相比个人关系来说更加稳固,上下游的关系都比较确定,各环节的毛利空间也相对固定。所以供应链金融往往是银行喜欢的一类产品,这个行业前景也很好,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金融,资产增长最快、质量也比较好的,都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难点在于获取真实的数据,需要说服核心企业进行数据授权,如果能获得核心企业的兜底就更好。在供应链中做上游企业的风险不大,做下游的分销业务是有一定风险的,需要获取数据,也需要核心企业的辅助,比如一旦信贷出了问题,由核心企业承诺分销产品,这样就形成了闭环。
一个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其实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很多的年收入都在数千万规模,有的甚至有可能上亿。这些企业可能已经合法经营很多年了,它们的资产质量是非常好的,难度在于怎么挖到核心企业,有没有可能签到一些闭环的合同。
其他资产:票据可以作为引流产品,分散型的不良资产有机会
企业票据市场其实是比较差的,银行票据的话本身这个生意是可以赚钱的,但是这其中有一些灰色地带。如果不从赚钱的角度来看,票据可以做为一个互联网的引流产品,就像电影票是团购里的引流产品一样。票据的风险是很低的,收益一般在 5%到 6%,不少公司会额外补贴 1%到 2%,这是互联网的打法。
再说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从四大资产公司转到各地的分包商,这里面互联网公司能做的不多,因为有牌照的各地分包商也不过只有 80 多个,大家都互相认识,这是一个关系型商业,不需要一个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的结合一定要上下游都比较分散才能实现,因此一些小型银行、金融机构产生的分散型资产可以与互联网结合,具体的做法又各不相同,有的是分包平台,有些是进行流水线化处理来提高效率。目前不良资产率在上升,我们认为市场机会很好。
小型的坏账处理又分成几个领域,电话催收是一个已经相对成熟的市场,已经很精细化了,互联网公司可改变的空间不大。上门催收主要是效率问题,但还是有机会的。不良资产至少是个一万亿的市场,实际规模可能还要更大,我们认为这其中会产生大公司,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很理想的商业模式。
消费金融:重视对场景的把控权
我们很关注消费分期,消费分期在国外是一个渗透率非常高的领域,大多数大额产品都会提供分期购买的服务。
我们会希望看到对消费场景有一定把控权的公司。比如一家做租房分期的创业公司,如果和大型房产中介合作,很容易被甩开,因为对场景没有把控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创业者有吸引流量的能力,能够让用户付房租时不跟中介打交道,先想到来做分期,那分期就变成了流量入口,就拥有了一个场景。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投资价值就不一样。
大数据风控:优质数据源相对集中垄断,民间大数据征信亟需大量、独特的核心数据
这件事情大方向肯定是没错的,也符合互联网的宗旨,但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数据源的缺乏。美国有 3 亿多人口,美国三大征信局覆盖了全国 80%的人;中国的人民银行也覆盖了 3 亿人,但中国总共有 13 亿人口,相比之下可以看到渗透率还是比较低的。中国在信用方面的基础设施比美国至少落后 10 到 15年。
目前在中国信贷风控比较靠谱的方案还是靠经验,所谓的模型和数据只是一个过滤器,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不是因为模型本身不好,而是数据源质量太差。数据源在中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和垄断的,比如银联的数据。
拿京东和淘宝的数据举例,它含有比较详细的地址信息以及历次变动情况,比如这个人是一年搬十次家还是三年不动地方。一个人经常跟什么样的人打电话,比如是跟快递打电话多还是跟公司打电话多,这种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提供重要数据源的公司,掌握大量核心数据才能做好大数据征信。
你会发现,当数据源少、想做数据的多时,做数据就变成一个代理生意了。但我们还是更希望看到能够建立自己独特数据源、并且应用于金融风控的公司,然后才是所有第三方模型化的中介,因为中国的人太多、品类太多,不可能通过一个模型、一个评分就能够实现风控。
2016年投资热点预测:看好财富管理、结合场景的信贷业务升级,大领域看好保险市场
第一是财富管理,中国财富管理的基础设施太欠缺,永远会是一个热点。第二是所谓信贷业务 2.0,要跟场景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再说大的领域,保险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其中巨头垄断、而且行业管制特别严格,所以会有很多创业者进来尝试创新。这个市场有了更多的创业者,也就有了更多的资金;有了更多的资金,就能教育更多的用户;有了更多的用户,就有可能把这个市场推起来。不要小看这么多的创业公司,这一定是有好处的。
对于相对小的市场领域,在数据的基础设施上、不良资产的处理上可能会有一些公司出来。这些公司也许不能成为巨大的公司,但会是很有市场的。比如资产管理领域中,有可能出现百亿美金市值的公司,而数据的基础设施领域中,出现几十亿人民币市值的公司还是可能性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