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互联网“工具无罪”?

骑猪兜风 2016-01-21 10:32:36    200686 次浏览

“不能因为有人用菜刀杀人了,就说菜刀公司有罪。”“天天都能收到诈骗短信,为什么中国移动不转型?”近日,快播案闹得沸沸扬扬,快播创始人王欣及其辩护律师团队的强力“嘴炮”加分不少。而“金句”无非是要表明工具无罪,技术中立。无独有偶,微信公开课Pro尝试用HTML5(简称H5)“刷屏”,遭遇了“盗号、盗支付宝”的谣言。有分析也认为,微信此举属于“工具无罪”,只不过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如今,网络工具越来越普及,谣言、诈骗、售假、暴力、淫秽等违法违规信息增多,“工具无罪”渐成挡箭牌。互联网工具,仅仅是技术的“外化”,还是应有价值判断?

名词解释:

HTML5

简单来说,HTML5是下一代万维网Web语言,它不再只是一种标记语言,它为下一代Web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平台,包括提供免插件的音视频、图像动画、本体存储以及更多酷炫而且重要的功能,并使这些应用标准化,从而使Web能够轻松实现类似桌面的应用体验。

“工具论”赢得掌声?

一场本来很严肃的庭审,因为辩护律师团队的表现,网友将其变成了一场娱乐秀——“播放器是什么,暴风影音是播放器,刚才鉴定人用的完美解码也是播放器。播放器针对某类或者某几类的视频格式,不能因为快播只对要求某种格式播放,就说明快播放任淫秽视频传播,这不合理。”王欣辩护人的辩护词,颇能打动人。

并且,更将淘宝上卖假货、微信传谣言、百度搜索虚假广告等做“类比”,质疑为什么偏偏要求快播改变转型?如此推理——“制造或销售菜刀的”和“开发播放器的”都是某种商品的提供者,有人拿菜刀杀了人,制造或销售菜刀的一般不会被定罪,同理有人在播放器上非法传播消息,提供者也没有责任;再加上类比——快播如同BAT(百度、阿里、腾讯简称BAT),微言大义都在类比中让大家通俗易懂。

确实,BAT本身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淘宝、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频发的假货,微信上谣言漫天飞以及百度近日发生的贴吧被卖等,无不提醒着,BAT提供的工具,与快播、暴风等播放器工具,并无太大的差异。“作为P2P技术的外化,快播播放器可耻吗?”IT人士小欢认为,快播也好,微信也罢,如果只是一个工具,就不应该加上价值判断,工具和技术,没有所谓对和错。

记者了解到,网上关于快播报道的评论,不少即支持这一点。

问题:

技术就能挂上“免罪牌”?

事实上,以“菜刀杀人”来作为工具/技术无罪的类比,早已有之。2005年和2011年,百度两次以“菜刀论”为公众对自己侵权的指责辩白。

从技术上看,快播采用P2P(Peer to Peer)技术开发QVOD流媒体点播系统,它由快播服务器软件和快播网页播放器组成。通俗地说,P2P技术让中小视频站耗费很少的带宽,直接挂上种子或链接(成本可以忽略)就可以让用户直接、顺畅看到视频内容(包括情色、盗版内容)。P2P只有做视频一种用途吗?也不是。互联网P2P金融也曾红极一时,它是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贷交易,通过互联网解决陌生人的借贷需求。如此说来,该技术并不高深。

同样不高深的技术是HTML5。但是,微信“刷屏”的H5,则基于微信的用户数据,可以呈现用户的一些隐私资料,以至于大家担心会泄露隐私甚至微信账户的钱被盗取。

据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领域有“避风港原则”,技术开发者/提供者只要“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技术被用于侵权,就可免于连带处罚。同时,还有一个“红旗原则”,如果侵权事实像红旗易见,技术开发者/提供者就不能以不知道为由逃避处罚。

由此可见,此次快播案,背后是对工具背后的责任和意图做判断,而非工具本身。“即便快播起先不知道自己涉黄,但当网上普遍传开、论坛用户公开探讨之时,还装聋作哑就不对。何况还有举报。”业内观察人士佟生认为。

讨论:

判例将引发普遍性自律

如果不出意外,快播案会成为2016年互联网的第一案。然而,辩护人的强力“嘴炮”,也无法掩盖快播公司涉黄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微信H5被传谣之后,腾讯第一时间辟谣。而且,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有3万次,日均谣言拦截量达到210万次。只不过拦截一般限于朋友圈里分享的半公开帖子,不是用户之间互发的即时信息。

同样,微博曾经的“大V”,比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因网络造谣受到了法律惩处。“法律没有压制技术提升,没有禁止言论自由,但法律必须保障所有用户的合法权益。”此前,微博相关人士在回应人工“删帖”质疑时表示,谣言等有害的信息,不能借助微博这一工具横行无忌。

近日,深陷“血友病吧”泥潭的百度,1月15日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针对百度贴吧存在违法违规信息及商业化运作管理混乱、部分搜索结果有失客观公正、百度新闻炒作渲染暴力恐怖等有害信息的突出问题。而百度也一再回应“从源头肃清问题,全面整改”。

如此看来,快播案判例将成为一个标杆,指引互联网“工具们”自身、自律。无论是微博、微信、百度还是携程、去哪儿、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甚至是中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谁也不能再以“工具论”来糊弄舆论,开脱责任。

或许,影响面广的快播案、微信H5谣言等互联网事件,不仅是会打破的“工具论”,更重要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化了参与者的自律和自觉。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