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科院机关转基因科普讲座在中科院数学院思源楼报告厅举行。此次报告会由中科院人事局与传播局共同组织。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副院长许智宏,《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分别为现场观众作了题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转基因作物》《解读转基因黄河鲤》的科普报告。中科院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主持报告会。
演讲中,许智宏回应了目前转基因领域争议较大的诸多话题。比如,美国人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欧洲是否对转基因采取“零容忍”态度,转基因作物是否会破坏免疫系统或致癌,转基因育种是否违背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转基因被妖魔化背后的真相等。
据了解,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至2014年的1亿8150万公顷,增长超过了100倍。“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进程开始减慢。”许智宏表示,中国是全球率先研究农业生物育种的国家之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一度位居国际前列。“然而,由于在‘转基因安全’问题上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10多年来,除棉花以外,我国没有一项重要转基因农作物研究成果被批准产业化。”
许智宏指出,由于我国在重要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推进上停滞不前,不仅在发展水平上与美国的差距重新拉大,而且发展速度已落到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之后。
朱作言则详细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原理及其广阔应用价值,并回顾了其团队开发转基因黄河鲤鱼的艰辛历程,同时对美国转基因三文鱼成功上市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与反思。
“只要是经过严格科学评估、国家依法批准的转基因产品,在安全上是没有问题的,其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朱作言指出,转基因产品从研究到上市共需要经过6道环节,没有任何一种食品有这样严格的审批要求。“我们要通过不间断的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转基因、明白什么是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