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中国科协评选年度科学传播事件:15件入围

骑猪兜风 2015-12-23 16:46:22    200859 次浏览

  新浪科技讯 12月23日消息,中国科协将评选出2015年度科学传播事件,经过专家初选,共有15起本年度发生的、具有科学传播元素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事件入围。12月30日,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中国科协将公布最终入选的“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以下为目前入围的15起科学传播事件名单。

  (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序)

  1、“阳光动力2号”中国巡游,公众直观体会未来能源应用

  3月9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环球飞行,途中在重庆、南京短暂停留,并在名古屋和夏威夷之间创下了118小时不间断飞行的纪录。这一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为宣传普及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知识和节能环保技术提供了有利时机。“阳光动力2号”中国巡游还倡导了探索精神,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新热情。

  2、“菠萝科学奖”创新科学传播形式,在“好笑”中关注科学

  4月份的杭州,“菠萝科学奖”如期举行。“菠萝科学奖”是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打造的科学奖项,和以往传统的科学奖项不同,“菠萝科学奖”通过广泛征集科学领域内“好笑而严肃”的研究成果,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分享,让更多人体会科学的有趣一面。“菠萝科学奖”的所有奖项来自正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组织者从中挑选出充满乐趣的部分,而评委则分成科学家评委和明星评委两部分,由此既确保了获奖研究的科学性又保证了趣味性。可以说,“菠萝科学奖”是激发全社会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一次象征性的代言活动。它集主题创新、形式创新、传播创新的特点,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科学传播活动之一。

  3、MERS疫情传入中国,及时科学传播减少大众恐慌

  5月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从西亚传入韩国,又被一位逃避隔离的患者家属带到中国。面对致死率高达40%的恶疾,中国比起12年前“非典”来袭时,已经有了更多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在海量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科普作品中,相关图示、漫画和视频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其可读性和科学性,全面覆盖了包括病毒来源、症状、应对措施等内容。“ MERS的传播主要局限在特定场所,普通人接触不到,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不大”,类似知识在新媒体的高效传播,让公众在这次疫情中既学会了自保,又免于遭受信息不透明导致的恐慌。

  4、 “僵尸肉”说法起争议,过期冷藏肉科普成食品安全热议话题

  “海关查获冰冻长达三四十年的走私肉!”的新闻,在6月底被冠以“僵尸肉”的说法成为各大网站的头条。虽然事后“僵尸肉”的描述被质疑有不严谨之嫌,但“僵尸肉”事件确实引发社会对于过期冷藏肉类的关注,不少食品安全领域专家、肉制品行业专业轮番上阵,通过报纸和网络对过期冷藏肉类进行理性解读,让大众了解过期肉类安全的科学知识。食品安全人人可谈,大众媒体如何做到客观而严谨的报道也引发社会思考。

  5、《滚蛋吧!肿瘤君》热映,提供了抗癌话题的温暖新视角

  8月13日,由漫画《滚蛋吧!肿瘤君》改编的电影登上大银幕,并根据作者熊顿的遗愿由白百何担任主演。2012年,罹患非霍奇金纵膈淋巴瘤的漫画家熊顿,开始连载自己的抗癌题材作品《滚蛋吧!肿瘤君》。从患者到医生再到关心患者的人,电影在各大网络平台得到了无数人关注,也让更多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想法。影片热映时,除了关于抗癌知识的科普层出不穷外,熊顿的症状、接受诊疗的过程和对抗病魔的乐观态度,也让公众得以从另一个温暖的视角审视“抗癌”这一话题。

  6、《三体》获雨果奖,科幻成公众关注科学的独特路径

  8月23日,中国当代科幻的领军人物刘慈欣,凭借代表作《三体》的英译本,荣获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并得到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接见。刘慈欣的瑰丽想象,促使我们放下手中俗务,抬起头仰望星空,经过他持续20多年的努力,科幻终于成为一种被国家认可的科普形式,乃至成为引导公众关注科学的独特路径。在另一层面,科幻更大的价值或许在于以思想实验的方式,探讨人与技术进步可能的关系,这为思索科技提供了另一个维度。

  7、抗战胜利阅兵,掀起军事科普的小高潮

  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盛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此次阅兵,共编50个方(梯)队,正式受阅约1.2万人,动用40多种型号装备500多件、20多种型号飞机近200架。国产现役主战装备84%为首次展示。阅兵前期,关于本次阅兵展出的现代武器的科普帖子早早便刷遍了朋友圈和微博。抗战阅兵也成为了当天微博热搜榜第一。通过抗战阅兵的军事科技知识科普,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得到增强。从全球局势来看,普及军事和兵器的科普知识,依然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8、最新调查结果公布,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提升令人振奋

  9月19日,中国科协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 “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趋势也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结果令社会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调查结果在新媒体上被广泛传播、多层次解读,也让全社会更加认识到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9、火星发现“卤水” ,太空探索新成果让公众仰望星空

  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现有证据表明火星上有液态盐水间歇性地流动。这一结果虽然在很多人的预测中,却仍然颇具轰动效应。中国媒体甚至给浓盐水翻译成一个中国化的称谓“卤水”。从NASA发现火星存在流动“卤水”,到年底大热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火星种土豆的情节,到航天时代星际移民的宏伟计划,再到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这颗红色星球成功引起中国公众的注意和对宇宙的无尽遐想。火星在今年连续走红科学界、科幻界,也为天文学和航天航空知识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

  10、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激励国人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

  10月5日,屠呦呦女士凭借她40多年前找到的青蒿素提取方法,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也因为该奖项,使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更引人注目,从1967年开始,堪比“两弹一星”研究的“523”项目逐渐“浮出水面”。她和“523项目组”的研究工作,使千千万万被疟疾威胁的生命得到拯救。她的科研成果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背后漫长艰辛的科研之路同样让公众认识到科学的伟大价值和科学精神的不朽内涵。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极大地激励了国人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的信心,激发了公众了解和支持中国科研发展的热情。

  11、英国“石墨烯”实验室向中国访客开放,“新材料之王”承载万千期待

  10月23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所迎来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访问,这一消息引爆了人们对石墨烯的热烈讨论。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超薄超轻型飞机、超级电池、太空电梯……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新材料产业将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对全球经济、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实际上,中国在石墨烯制造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我们仍然期待全球领域的合作研发能带来下一次产业变革。

  12、放开“二孩”政策落地,孕产妇知识成科普大热门

  10月下旬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放开二孩”从传闻中正式落地。消息一出,引发各界热烈讨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龄妇女即将加入生二孩的队伍,不少医疗单位的妇产科临床工作者迎来了有关二孩咨询的空前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提倡和践行优生优育政策,许多医生和专家以开讲座、写专栏、接受媒体访问、与网民互动的方式进行科普宣教。从高龄孕产妇的安全,怀孕前的体检工作,到长子或长女的心理安抚,在“二孩”政策颁布之后,相关人群在短时间内掀起了学习相关医学知识的热潮,可谓新政未启,科普先行。

  13、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机器人服务社会脚步越来越近

  11月下旬,世界机器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从国家领导人致辞,到12个机器人国际组织、58家国内科研机构的庞大参会规模,足可窥见智能机器人行业对人类科技发展、对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影响。从年初《超能陆战队》中医疗机器人“大白”受到热捧,到本届机器人大会上会卖萌的“美女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风潮席卷全球,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包括智能机械臂、智能无人机等)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娱乐业以及医疗、军事、太空、教育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用途,社会大众对智能机器人的好奇心在不断膨胀,机器人服务社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14、“我们恨化学”广告遭科学家抗议,商业宣传违反科学常识误导公众

  11月底,北大教授周公度状告某化妆品牌央视播出的广告语“我们恨化学”反科学,随后中国化学会向央视发函,要求其道歉,引起舆论热议和共鸣。化学是现代科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恨化学”的广告是反常识的,近年来,在媒体上不时有“反科学”的言论出现,但毫无疑问,坚守科学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在“我们恨化学”事件中,由于广告商完全处于下风,舆论倾向于支持科学家,该事件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媒体对各种反科学的言论审核、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同样值得反思。

  15、探测卫星升空前征名,“悟空”寻找宇宙暗物质引大众好奇

  12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飞向太空。此前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能直接看到的各种天体,仅占宇宙的4%;不发射任何光与电磁辐射的暗物质,则要占据23%的份额。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暗物质的模样,却深知它们和宇宙本质的关联。这颗卫星,把我们的目光再度引向了无垠的星空。在发射前,这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面向公众征集名字,部分获奖者将有机会获得现场观摩卫星发射的机会。它甚至还有自己的微博“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并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和网友进行互动,这种传播方式大大提升了公众对暗物质卫星的关注度,激发了全国民众和海外同胞对空间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