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3D四六级”标准国内首发:人才成转型关键

骑猪兜风 2015-12-06 00:59:37    200803 次浏览

  新浪科技讯 12月6日消息,“3D圈圈杯”第8届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拉开帷幕。全年历经初赛(3-5月)、复赛(6-10月),选自全国800多所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的563支参赛团队将在5日至6日现场对决3D创新能力。

  全国3D大赛在举办8年之后,推出国内首个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与认证体系(简称“3D四六级”),以及3D技术垂直领域人才职业发展与招聘服务网站——“3D圈圈网”。

  “3D四六级”与“3D圈圈网”的推出,取自全国3D大赛产教融合的实践、源自对行业应用需求、也来自于产业联盟的深度融合。在以服务行业需求、服务产业实践、服务创新创业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全国3D大赛不断在进步与完善,力求在产业变革背景下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3D已成通用“语言” 3D人才却无恰当评判标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规划了行动纲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在此当中,设计制造的三维数字化,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基础;互联互通数据网络化成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云端共享分布众包化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方向。

  同时,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为代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转方式、调结构”是十分紧迫又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升级发展作保障,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作支撑。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三维数字化技术(3 Dimensional,简称“3D”)已经逐渐变得像英语、计算机一样,成为发展新常态下的普遍性、工具性技术之一,是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语言”、“工具”和“平台”,也是3D /CPS时代到来的重要前提与标志。可以说,3D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经跨入3D大众化的时代。

  一面,是3D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通用语言”;另一方面,我国3D人才的培养体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评判人才3D技术应用能力的统一标准。这造成了三大问题:第一,3D人才的培养缺乏指导,培养方向、目标、标准不明晰;第二,3D人才的遴选、甄别、招聘、晋级缺乏客观指导标准和参考;第三,CPS(信息物理系统)的推进,缺乏可靠、高效、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在3D 技术的行业应用日渐普及的今天,3D人才培养的短板,无法适应和满足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和需要。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的进步急切需要建立3D技术能力体系标准。

  “建立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与认证体系,是推动3D技术普及、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组委会执行主任、科技部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专家组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表示。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全国3D大赛”),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转变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一项大型公益赛事,覆盖3D应用各个领域和方向。“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作为全国3D大赛的宗旨,来自于3D发展的技术驱动,来自于产业牵引,来自于产教融合实践,更来自于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的要求。

  全国3D大赛秉承“四促”的宗旨,在八年的发展和积淀历程中,在技术、产业、教育三个领域的广泛参与、互动中,具备了对3D技术应用能力考评、测试的实践基础,形成了考评、测试、评定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与相关各方逐渐凝聚3D技术能力认证标准的思想、理念和共识。与此同时,源自于全国3D大赛的3D技术能力评定标准,在全国部分高校、企业、用人单位中得到了宣传贯彻和试点推行,反响积极、反映良好,形成了较为完善、实践性较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同时即将上线的“3D圈圈网”作为3D技术垂直领域人才职业发展与招聘服务网站,融合了全国1500多所高校、30000多家企业产教合作培养经验,精准定位与匹配产业对3D设计制造人才的需求以及3D人才的就业创业梦想,为实现3D人才价值、解决产业3D人才紧缺问题提供双向服务平台。(郭祎)

内容加载中